王铎之书法与人生在明朝恐怖历史的社会背景下从如灯取影到五十自化(图)
在孟津县王铎书法馆的复制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书法石刻的全貌。这个地方过去有一个流传下来的说法:“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当地文史研究者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在家乡赈灾的故事。
在那个充满天灾人祸的时代,明朝末年正是多事之秋。孟津一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如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以及几次大的灾荒爆发时,死亡人数众多,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悲剧。王铎或因家事,或因失意,时常回家乡小住,有一年他赶上了大灾荒,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又动用自己的关系在陕甘等地劝募粮食,并运到孟津,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为饥民每人每天提供一顿粥以救不死。然而,由于附近各县来的饥民太多,每人只能轮上吃一碗,因此定了规矩:只准用碗盛,不许用盆端。这就促使了人们想出办法,用土窑烧制一种粗瓦碗,以容纳更多粥水,从而产生了这句口头语。
王铎深受儒家的思想影响,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明末的赋税之重感同身受。在京城任职期间,他深知民众疾苦,加上他出仕前后的师友如乔允升、吕维祺、孙承宗等都是东林名士,他们对他的影响使他表现出了鲜明的东林风范,在朝堂之上刚直不阿、耿介敢言,因此几度险些大祸临头,也因此数度政坛失意。
随着时间推移,王铎的人生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他两个女儿同年夭折,父母相继去世,这些亲情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纠葛,使他感到深重的人生痛苦。而这些强烈的人生感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必要经历和财富。他所拥有的技巧与书家的精神世界融合,让这些技巧成为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宦海沉浮后,一位曾为官二十年的书法家,其形象和名声极为不同,与其降清后的声名狼藉不可同日而语。在此期间,他权贵直言劝君,对抗廷杖的大祸坦然不惧,为此多次政坛失意,而这一切,都与东林党有着密切关联。“风声雨声读书声”,这是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它代表了东林党创始人的立场和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关注政治局势,即便是在学术研究中也要保持警觉。此外,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国事尤甚”,表达了他们对于政治问题特别敏锐和严肃的心态。
面对那些巨大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转折点,王铎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以及不断探索自身内心世界的勇气,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独特性和深远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最终实现了“五十自化”的蜕变,这是一个艺术上的高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他通过书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广泛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我们能够从更宽广的地平线上审视那段历史及其背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