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十三种定情信物九年级下册历史资料中的自然场景解读

1.同心锁:伉俪曾盟金石约,生死誓结同心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忠厚的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的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的公子。婚期来临的时候,后生勇敢地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只留下两把锁在一起的石锁。这是一个美丽的寓言,一個虔诚的祈愿,一個永恒不变的承诺。一对相爱的人,将他们的心紧紧“锁”在一起,用一颗真挚的情感去表达这份永恒。

2.红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古代,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这些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大树,上面结满了一树红豆,从此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3.梳子:结发同心,以梳为礼。在中国古时候,当女子出嫁时,她们家人会用梳头仪式来象征私订终身。这意味着她们将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和爱意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情人之间送梳子的习俗,现在许多专卖店也提供这种古老礼品作为现代情侣之间交流感情的手段。

4.罗帕: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罗帕是一种比较私密的小物件,所以它被广泛用于传情带来的缠绵之意。“有一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那女子站在万花丛中,用罗帕角儿暗送秋波,让人怜悯而又温柔。她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些小物件的话,那么她们就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即便是在公共场合,她们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沟通交流。

5.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佩戴香囊这一习惯。当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好的香囊,以示敬意。而且由于香囊随身携带,它也成为了恋人们互赠礼物的一种方式,以表达衷心的情感。此外,《晋书·贾午传》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幕僚韩寿相恋的事迹,其中贾午用西域之香赠予韩寿,而韩寿却因为这股异味被猜知事实,没有责怪而是让她嫁给他,这故事中的西域之香应该就是由贾午装入自己亲手做出的香囊里,并非普通可得之物,因此才算得上尊贵礼品之一。

6.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玉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特殊,如《五经通义》所述,“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坠,有似於礼。”孔子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等君子的品德。而《诗经》中则写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因此,在古代文化中,被誉为谦谦君子的形容词,即“温润如玉”。

7.缠臂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在我国古代女性生活中,与鬓钗一样,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小饰品,它可以修饰女性头部或颈部,使其更加迷人的同时也是展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不论是清初李笠除题诗作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提及过这种装饰项链对女性魅力的提升作用。

8.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我国妇女自远古以来就开始使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最早记录见《山海经》,诸葛恪亦曾提及穿耳挂珠。不过清初李笠除题诗作还特别指出了不同样式和造型对于不同的审美观点,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联络彼此甚至世代关系的一个媒介工具,即使是在离别时也是如此珍视它,因为它代表着无尽未来的希望与未来共同度过岁月的情感纽带。

9.钗(玳瑁钗):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我国历史上,对玳瑁制成的心形或其他造型钗片尤其看重,因为它们既能够固定发髻,又能够作为一种装饰品展现个人风格。此外,还有一种特定的风俗,就是当男方离开或者两人告别时,他会将自己的半个宝钗送给对方,然后各自保留一部分作为永久性的纪念,这样的行为既体现了对彼此深切怀念,也预示着未来的团聚和共度每一个瞬间的情感承诺。

10.簪(搔头):何以结相 于?金薄画搔头。关于搔头这一名词来源,我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就曾取下她的玉簪搔头,因此产生了“搔头”这一名称。而在过去规定罪行刑罚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簪作为一种权威象征,在社会阶层划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某些价值观,比如忠诚与节操。但更深层次意义,则是通过这样的小玩意来维持那些难以为继的情感联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策略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