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22重大历史事件苏联战俘归还之谜
1949-2022重大历史事件:苏联战俘归还之谜
日本战俘在苏联境内主要从事哪些劳动?让我们以苏联远东地区的日本战俘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俄罗斯学者指出:“将日本战俘安置到远东地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在劳动消耗最大、体力劳动最繁重的国民经济领域和部门——比如有色金属、煤炭、采矿、林业、渔业部门从事劳动,而这些部门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大多数重要企业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根据联共(布)滨海边疆区委的专门决议,战俘们也被分派到当地的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建筑部门去劳动。”
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俎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滨海边疆区日本战俎分配情况:“确定将日本戦役分别安置到如下单位:滨海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業,8000人;有色冶金工業人民委員會下屬企業,2000人。”
尽管这份文件只是讲述了苏联的一个行政区——滨海邊疆區分配、日本戰役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首尾之間關係不明確,但從這份文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日軍戰犯在蘇聯時的主要工作場所是:礦井、大型建築工地、高架橋建設項目、中石油化工公司等。
俄羅斯學者列昂尼德·姆列欽指出:“戰犯被用來干重體力活——地下開採礦物資源,比如說煤炭;伐木;搞建築;修築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將這種勞動當作對於二戰期間所遭受損失的一種補償。”1950年5月2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呈交給史達林的一份關於戰犯問題報告記載道:“為了關押戰犯,就修建了267個營區,大致設立2112個營區、小組及392個勞動小隊,以及178所專門醫院……自1945年開始,在蘇聯國民經濟中大規模使用戰犯從事勞動……大量的大量的人口被安排到蘇聯煤炭業界進行勞動,以開採煤炭並修建或重建礦井,並且還參與興建新的重工業企業,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機製造廠、大連鋼鐵廠等。此外,這些人員還參與修繕和改善各地區道路,以及水電站建設。在其中,這些工程工人的40%至90%由戰犯構成。”
然而,因為他們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群,即使是在自由平民之間,也有一套獨特運作規則和程序。一位曾經服役於紅軍的小隊長,他後來成為了一名歷史學家,用以下方式形容了他對當年的生活印象:
“每天早上6點鐘就要起床準備進入囚禁營區……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務。我們不是普通的地面上的士兵,我們更像是一支無法退縮的地勤單位。”
而他們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則更加深刻。阿穆爾河畔共青城,一座城市,是由來自四面八方青年團員創立,它現在仍然存在著一部分由過往的一批日軍士兵興建的情況。而哈薩克斯坦第一批日軍士兵於1946年10月抵達該國,並最後一個士兵在1949年8月離開。那段時間裡,他們幫助建立1500多座居民樓。他們甚至幫助建立哈薩克斯坦首都是阿拉木圖中的許多現存建築物。
除了城市建設外,他們還參與了一系列其他工程項目,其中包括車里雅賓斯克—40項目,這是一項秘密研究中心,其目的是為國家核武器計畫提供支持。在完成這些項目後,他們被疏散到了偏遠的地方,被禁止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真正身份或者如何來到那里的故事。直到後來他們才獲得證明文件,但是他們無權隨意離開當地。
而那些親朋好友也不知道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去了哪里,就像是蒸發了一樣。而根據一些記錄,他们甚至因為缺乏適合防護工具而受到輻射傷害。
總結而言,那些原本應該返回故鄉的人最終不得不承擔著沉痛的心情,一路回家的旅程充滿未知,而他的命運也因此成了20世紀一個巨大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