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往昔一声嘶吼二度奔腾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无数的故事和英雄。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关于马的一段历史,它是一段充满情感共鸣的故事。
一不作,二不休,这句话我们常用来形容决心坚定、干到最后的人。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它来自唐代的一个名叫张光晟的人,他是一个曾经因救命之恩被提拔为将军,却最终因为一次反叛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
张光晟出生于陕西周至,是一个普通的骑兵。他在一次战斗中,将自己的马让给了需要帮助的大将王思礼,使他逃出了危险。这份救命之恩,被王思礼所铭记,并极力推荐给朝廷。终于,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张光晟因勇武过人而被提拔为将军。
然而,当时期内讧和权力的斗争使得各地节度使纷纷起兵反抗中央政府。朱滔自称冀王、成德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联合起来对抗朝廷。而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四镇勾结反叛。这场战火迅速蔓延,从河北扩展到了河南,甚至东都告急。
当时的唐德宗准备调泾原兵马前往前线平叛,但士兵发生了哗变,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糙米素菜,他们愤怒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而这次事件又促成了朱酢推立太尉朱滔为帝。
张光晟原本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滢做了他的手下。但是,最终在围城多月未能攻克奉天的情况下,朱滢不得不退回到长安。在这种情况下,张光晟见机行事,对自己当初背叛德宗深悔,不愿再继续下去,所以暗中派人与唐军统帅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并指挥军队猛攻长安。张光晟作为内应劝说朱滢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当朱滢远去后,他才返回并率领残部投降李晟。
这个决定虽然带来了个人安全,但是也意味着失去了第二次机会。一旦选择加入敌阵,就无法回头。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忏悔。他知道,如果能像第一次那样拯救大将,那么现在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正确的一边,即便那意味着牺牲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他意识到,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中的选择,都应当有坚定的信念,一旦选定,就不能半途而废,这就是“一不作二不休”的真谞含义——既不要开始,也不要轻易放弃已经开始的事业。如果你从未真正面对过这样的抉择,你或许会觉得这只是简单的话语;但对于那些走过风雨的人来说,它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是一种生命中的道理教诲。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轨迹的小小棋子,而每一步都是决定性的转折点。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追寻自己的信念,让我们的行动成为永恒的声音,为未来留下宝贵财富——即使那声音只有我们自己听见,也足够重要,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独特的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