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色彩启示八上历史知识点绘声绘影

喜形于色的典故

在悠扬的历史长河中,"喜形于色"这四个字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描绘着内心深处的喜悦直至脸上表情。它意味着,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那满溢而出的欢愉时,这份情感便会自然地映照在我们的面容上。

这个成语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情感纠葛——"喜形于色,厌藏于心"。这两句话如同古老诗词中的对仗,一句表达开怀大乐,一句则暗示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不快或是忧郁。这正如人世间充满了矛盾与复杂,即使外表光鲜,也许内心却有无尽的波折。

它源自唐代名臣吴兢所著《贞观政要·纳谏》,太宗皇帝听闻魏征的一番忠言后,便露出了明显的高兴之色,并向群臣宣布:“……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这一刻,他的心意已然流露无遗,即使是在严肃的大臣面前也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然而,这个成语也伴随着一个关于高允公子的故事。南北朝时期,他深得皇帝宠爱,以至他的百岁寿辰被视为定局。在他患病期间,家人请来医生诊治,但高允仍旧坚持处理国事。当皇帝派遣重礼来到其家中以示慰问和庆祝寿辰,更是让高允感到无比荣幸和满足。他因而“喜形于色”,以为皇帝对他恩泽滋润,无微不至。

此外,“喜形于色”还有几个近义词,如“眉飞色舞”、“喜上眉梢”、“颜开笑迎”,它们都描述了一种难以抑制、自然流露的情绪。而相反,“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则代表了另一极端的情绪状态,那是一种沉默且压抑的情感世界,与“喜形于色”的活力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