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1000题揭秘喜形于色的古典智慧
喜形于色的典故
在悠久的国学深渊中,有着一句名言“喜形于色”,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内心的波澜。这里,“形”指的是脸上的表情,“色”则是脸上呈现出的颜色。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表达了一个道理:人们在感到高兴时,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笑容,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也会露出来。
此外,还有一句与之相对应的成语“厌藏于心”,反映出当人遇到不快或不满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情感表达的哲学小品,是我们了解古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个窗口。
这个成语最著名的出处来自唐代吴兢所著《贞观政要·纳谏》。太宗皇帝听闻魏征的一番忠言后,便露出了一副欣慰万分、满意至极的样子,这种喜悦溢于言表,让他不得不公开赞扬魏征的话:“……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可以说,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就是如何通过一个人的真诚劝导来引发君主对政策的大幅转变。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有位魏国的大臣高允,他年纪很大,但一直保持着活力。他曾经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一次偶然得了小病,他家人请医生来看望他,但他依旧专注处理国家事务。当皇帝知道他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就派遣礼物前来,以备丧葬之需。但高允却异常开心,因为他认为皇帝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
除了“喜形于色”,还有许多近义词,如眉飞色舞、喜上眉梢、喜形于颜,它们都描绘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爆发。而如果你想要描述一种郁闷或忧愁的心态,可以用闷闷不乐或者忧心忡忡这两个反义词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