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常识中的喜形于色典故揭秘古代颜彩之谜
喜形于色的典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喜形于色"这个成语不仅流传至今,更是成为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人心中的喜悦与内心世界的映射。这个词组由“形”和“色”构成,前者指的是外表或表情,而后者则是脸上的颜色。当我们说一个人"喜形于色"时,便是在描述一种无法掩饰、自然流露的情绪——即内心深处的快乐和幸福通过面部表情得以展现。
它的一位下属句子则更加生动:“喜形于色,厌藏于心。”这里,“厌”字带有排斥之意,意味着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不喜欢或反感的事物时,却又难以表现出来,这种矛盾的情绪状态被用来对比起那些无拘无束地显露情感的人。
唐代大臣吴兢在《贞观政要·纳谏》一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著名故事:“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太宗听取了魏征提出的意见之后,不禁露出了满足和欣赏的笑容。这段经历展示了君主对于忠诚大臣所给予信任以及对他们建议所持开放态度。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高允,他作为魏国的大臣,其尊贵的地位让他享受到了皇帝的宠爱。在他暮年的岁月里,他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一旦生病家人便请医生诊治,但高允始终坚持处理国事。皇帝以为他的寿命将结束,便派遣许多礼物前往,以备丧葬之需。高允看到这些礼物,无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这说明皇帝对他的关怀极为细致。他那丰富而明亮的面容,是他内心深处欢愉与感激情绪最直观体现,也正是“喜形于色的”最佳例证。
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场景,如眉飞.color舞、上眉梢、颜上滚珠等;而相反的情绪,则可以通过闷闷不乐忧心忡忡这样的词汇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