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梳理喜形于色的典故解析

喜形于色的典故深解:内心愉悦映于颜面

喜形于色,指的是当人内心感到极度的快乐或满足时,这种情绪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脸上,表现为明显的笑容和愉悦的表情。这一成语源自唐代文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纳谏》中的记载。据说,当时唐太宗听取了忠臣魏征的一番批评后,即刻喜形于色,对群臣说:“看来魏征所言确实大有道理。”

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在南北朝时期,魏国的大臣高允因为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被君主宠爱得无比。在他老年时,他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但一次小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寿命。尽管如此,他仍旧坚持处理国事,不肯放弃工作。当皇帝知道后,为了显示对他的关怀,便派人送去大量礼物,以准备办丧事。但高允并未因此悲伤,而是“喜形于色”,认为皇帝对他宠爱备至。

除了“喜形于色”外,还有其他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眉飞色舞、喜上眉梢、以及更直接的“喜形于颜”。这些词都描绘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爆发,让人眼前一亮。而相反,“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则是表达不开心或担忧的心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