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昼卜夜揭秘中国历史最全书的神秘篇章
在古代中国,“卜昼卜夜”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没有节制的状态或行为。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也见于《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陈国太子御冠被杀,公子敬仲为了逃难,被迫逃往齐国。在齐国,他受到了齐桓公的器重,并被封为工正。但敬仲始终保持谦逊和礼仪,对待职位始终保持谨慎。
有一次,在齐桓公的邀请下,他们在敬仲府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两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然而,当晚上的酒宴即将结束时,齐桓公想要继续饮酒,便命令点起蜡烛继续畅饮。
面对这种情况,敬仲深知再喝下去既违背了自己原有的态度,也可能引起朝廷官员们的非议,因此他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只占过白天饮酒,并没有占过晚上的,我实在不能陪您喝酒啦!”他的言辞既有理又有礼,让人感动并赞叹。
从此以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用以教育人们,即使是最高层级的人物,也应当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仪,无论是在何种场合,都应恰当地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在这之后,“ 卜昼不卜夜”的成语便广泛使用,以形容宴乐没有限度,从白天玩到黑夜。而这则故事,则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历史文化、品德修养的一种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