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mg/kkdbUJUcjD0urZVp6xlJR6rslfAOQSj9GVmhySbJwV3POsUI8iXaPwi2yZW60eu-.jpg)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相柳永才华横溢却屡遭科考挫折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曾任工部侍郎,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高官。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树立了科场扬名、仕途建功的宏伟目标。尽管他在四次科举中遭遇落榜以及在青楼勾栏中度过醉生梦死的艰辛,但只要朝廷给予他一次机会,他总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考场之中。终于,在他的51岁那年,他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成功登上了进士榜,这一成就距他第一次参加科考已经过去了26年。
然而,柳永并非因为才疏学浅而无法在科场上取得成就,而是在于他的词语文艺化程度太深,受到上层社会不解和不认可。在那些婉约好词、鲜活市井之声、男欢女爱的世间旖旎景象下,他的作品未能获得皇帝的理解与赏识。由此可见,柳永在科场上的二十多年的挫折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才华被忽视,更是因为时代与文化之间缺乏共鸣。
公元1008年,柳永来到繁华都市汴京(今开封),沉醉于其中承平气象,并不断创作辞赋。他对这座城市充满了热情,将其无尽的情感流露至诗词之中。但第二年,当朝廷举行春闱考试时,即便再次应试,也只能面对落榜的一幕。当时宋真宗皇帝面对内忧外患,对那些“靡靡之音”持有强烈反感。而柳永恰恰以浮艳风格著称,因此成为真宗眼中的钉子,被迫再次经历失败。
随着时间推移,大中祥符八年和天禧二年的两次科考也同样结束于落榜。在真宗手下三次失利后,到了公元1024年的第四次尝试,一切似乎都指向悲剧重演:仁宗即位,不久刘太后听政,再现了真宗时代旧例,以此排斥柳永。这一次失利对于已经心灰意冷的柳 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欲哭无泪,只得离开京师和钟爱的情人,为世人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雨霖铃·寒蝉凄切》——“夜深千帐灯火明,一曲长啸更余音。”从此,他成了奉旨填词者,与情人的相逢只剩下往事如烟,又成为欢场中的白衣卿相——一种既荣耀又哀伤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