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mg/L7cSKCHG_aartErOqfeHOSSmVHLZQ5aNeSS2n3lMlIMUhkls72D29HLixSEtkiBW.png)
柳永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爽探秘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学子逆袭之谜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曾任工部侍郎,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高官。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树立了科场扬名、仕途建功的宏伟目标。尽管他在四次科举中连续遭遇落榜和沉迷于京城花丛中的挫折,但只要朝廷给予他一次机会,他总是坚定不移地走向考场。经过26年的努力,在51岁那年,他终于在第五次参加科举时登上了进士之列,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无数波折与挑战。
柳永并非因才华平平而难以科场成就,而是在于他的文学作品过于文艺化,未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他以婉约词赋著称,捕捉到了市井生活中鲜活的声音,以及男女情感间温柔的情景,但这些都无法触动皇帝的心弦。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柳永在科考中屡受黜弃。
公元1008年,柳永来到繁华的都城汴京(今开封),沉醉于这座城市的和谐氛围,并不断创作辞章。第二年,当朝廷举行春闱考试时,他再次踏上考场,却再次未能获得理想成绩。当时,由于宋真宗面对内忧外患,他对那些可能分散民心士气的“靡靡之音”深感反感。而柳永所展现出的词风浮艳,被视为皇帝眼中的钉子,因此这一次考试也成为了徒劳。
真宗执政期间的大中祥符八年和天禧二年,再次有两次科考出现,但由于皇帝对他的不待见,柳永又一次落榜。这意味着在真宗手下,他已被迫三度失利。在1024年的第四度尝试中,即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听政期间,因为仁宗遵循父亲真宗旧例进行科举选拔,对此并不宽容,这一失败让人觉得比以往更为打击性重,让人欲哭无泪,不禁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随后他成为了“奉旨填词”的身份,也成了欢乐场上的“白衣卿相”,其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