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与渊源历经岁月的沉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初级到高中都是对这段悠久传统的见证

赫哲族:东北古老民族的历史足迹与文化传承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赫哲族,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以及少数人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肃慎人,历史可追溯至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不同的朝代,他们被称为肃慎、挹娄、勿吉和黑水靺鞨。"赫哲"这个名字首次在康熙二年的《清实录》中被记录,并且得以传承至今。

清顺治初期,即自1644年起的几年内,赫哲部被清政府编入户籍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族体。“赫哲”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官方文献是《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历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这里“国”指的是女真各部,不是今天国家的概念。

人们曾用不同名称来称呼赫哲族,如高尔谍、“戈尔德”、“乌德哥”、“阿枪”及“阿其泱”人,或称之为那乃人或纳特基人。中国清政府刊刻的《皇清职贡图》中出现了今天赫哲族三个组成分支——奇楞七姓和赫真。而他们对外都自称“赫哲”。

“HEZE”的名字来源于它们过去生活的地方,“HEZE”的意思是东方或下游,而这些名字又与黑斤/金/津/筋/折等词汇有相同发音,这些名称在《清实录》、《满洲源流考》、《宁古塔纪略》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

由于历史原因,今日世界上共计约有两万多名当地居民将自己归类为那乃人的跨国民族,其中大约4600余名居住在我国境内。2010年,该地区共存在四个主要聚居地:同江市街津口和八岔两个乡,以及饶河县四排的一个乡以及佳木斯敖其镇中的敖其村。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与俄罗斯相邻的小片土地上的那乃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使得他们既保持了原有的身份,又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坚韧不拔的人性,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一致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