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入膏肓的初三中考历史重点深藏于每个学生心中的物品
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
醒后,由于惊恐过度,一直到秦医医缓来到,他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秦医未到时,他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他来治,我们会被伤害,我们逃到何处才安全呢?”另一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即使有良医,又怎能奈何我们?”
等到了秦医诊断后,说这病已不可治了,因为它在肓之上、膏之下,是攻也不可达是药力也不能及。这与他的梦境相符,他叹道:“你真是良医!”厚礼送他回秦国。但当他忽然想吃新麦并喝了麦粥后,因腹胀急起身如厕,最终跌入粪池中而死。
有一小臣凌晨在梦中见到景公已死,并且等到了中午时,看着景公被背出厕所,这次就知道梦中所见是真实的。从此,“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形容了一种事情已经无法挽救的地步。而对于初三高考中的历史重点,这些知识点就像“病入膏肓”,深刻地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如同那些古老的故事一样,在他们的心脏和灵魂之间流淌着时间的河流,而这些知识则成了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