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曾国藩清末湘乡的内心澄明与外表沉稳的非典型清官在自然之光下映衬

曾国藩在30岁以前,性格上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天的假,在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说自己这40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事都没做。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有一次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因为吃饭意见不合就打了一架。他后来感到非常后悔,说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

然而,在30岁之后,由于见识到了许多大儒和大学者的学问,以及摆脱八股文的压力,他开始从容地研究一些学问。这个时候,一位读书人的必备是要研究理学,其中一个基本理论就是每个人通过自我磨炼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圣人之志。这使得曾国藩觉得三十而立,不再像以前那样混下去,要脱胎换骨,从此开始刻苦地自我反省。

他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日记上。他用工整的小楷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天,从早晨睁眼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并且会摘出不符合圣人的行为进行痛切反省。此外,他还给自己定下每日攻克一定内容,如阅读史书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经历练作文。

通过这些改变,曾国藩工作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在立志自新之后,他马上就想起和郑小山打架的事,这虽然两方都有过错,但要改过,就要反求诸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要改过就要从速。所以他马上去郑小山家登门拜访赔礼道歉,最终两个人重新和好如初。

通过曾国藩脱胎换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一个人本身并不是很聪明,也能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增长十倍,让自己的见识拓展十倍,使心胸开阔十倍。如果我们能够真诚投入自我完善,无疑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成果。

关于曾国藩经济收支的情况,可以从《湘乡曾氏文献》中的账本看,这个账本详细记录了他的收入支出情况。由此可知,当他任翰林时期,其经济状况非常紧张,但当他担任两江总督时,其收入虽然名义上的工资并不高,但是实际收入却可能极其丰厚,因为作为高级官员,他们通常会获得大量灰色收入。但即便如此,当时他的生活水平似乎没有显著提升,而是在穿着方面甚至变得更加朴素。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总督,没有需要向皇帝觐见的情形,因此对衣着要求并不严格,同时也说明他的生活习惯已经相当节俭,与其他高级官员相比简直是一种“浊”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了“清”的品质,比如让女眷承担更多家务活,以减少府内仆役数量,是一种节俭与廉洁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尽管曾国藩存在一些不足,但正是由于这些不足,他才能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