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清官一生在中国历史地图上留下足迹内心如同自然界的宁静湖泊而外表却像狂涛骇浪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
曾国藩:清官一生在中国历史地图上留下深刻印记,内心如同宁静的自然湖泊,而外表却如同狂涛汹涌的海洋,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与光明规则和潜规则斗争的一面,也有着团结一切力量、调动资源为社会办大事的另一面。
3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一个平庸的人。在一次次科举考试中,他的成绩并不出色,直到第七次方考秀才,这也是一个勉强通过的情况。曾国藩本人并非特别聪明,从家庭遗传来看,其父亲曾麟书读书时脑子笨拙,一连考了17年秀才,但到了43岁才成功。
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就有很多议论。左宗棠经常在通信中评论说他“欠才略”、“才太短”、“缺乏才能”,而他的学生李鸿章直言他“儒缓”,意味着做事反应慢。
30岁以前,他性格方面也有许多普通人的缺点和毛病。在北京任职后,他花费大量时间社交饮酒,与读书相比几乎不多。他甚至在翰林院放假40天后,在日记里写道,没有完成任何事情,只是混过来了。
曾国藩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暴躁,这些都体现在他与别人的冲突中,其中一次是因为吃饭意见不合竟打了一架,并且骂得难听,还威胁亲人。这之后他感到非常后悔,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遗憾。
因此,30岁以前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平庸的人,与我们后来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变化,尤其是在北京见识到了大儒、大学者之后,以及当上了官员后的生活节奏放松下来,不再有八股文之压迫,他开始有更多时间研究一些学问,最终形成了对理学兴趣和自我磨炼的追求。
为了脱胎换骨,学习成为圣人,每天早晨至晚上睡觉之间,都要记录自己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用工整的小楷笔迹,然后反省哪些行为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在日记里设定目标,如每天阅读史籍十页,每天撰写茶余偶谈一则,每隔几日练习作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立志于自我改进之后,就想起与郑小山那场打架的事,即使双方都有些过错,但要改过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及时改正,因此向郑小山家赔礼道歉,他们也感动地留下吃饭,这样两个人重新恢复友好关系,为的是证明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更接近完美无缺的地步。
总督后的收支情况以及生活水准显示出这个问题。《湘乡曾氏文献》中的账本揭示了曾国藩经济状况如何。一生经济收支脉络基本可概括为——穷。尽管当总督收入显著提升,但实际生活水平却降低,因为清朝官员低薪制加之高额开销,使得他们往往不得不依靠灰色收入维持正常生活。而身为两江总督,却衣衫褴褛,是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大臣们所承受的是何等艰苦的情景。此外,由于没有上级需要觐见,因此可以较为随意地处理公务,并减少了一些正式场合上的开销,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此情此景,可以让我们对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清朝官员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古代王朝里的高级干部可能存在虚伪或权谋的手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