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鲁门卡波特简介在自然的怀抱中寻觅历史的真谛1500字世界历史观后感
我,杜鲁门·卡波特,出生于新奥尔良,从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然而,当我17岁时,我选择了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怀抱,并开始我的文学创作之路,这一决定为我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写作生涯。
以下是我的一些简介,以及一些让我深刻影响的名言:
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不想睡,也不想死,只想到天际的草原上去漫游。
天空更适合仰望,而不是居住。
不到你把自己的东西扔掉,你就不知道它是你的。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心却不能,而爱,因为没学地理,所以不识边界。
无论你去哪里,你总是会遇见你自己。
因为你年龄越大,就越不容易把思想付诸行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想法就都郁结在你的脑子里,成了一种负担。
我的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和长篇纪实文学《冷血》。1924年9月30日,我在新奥尔良诞生。在经历过父母离异后,我被送到了南方亲戚家寄养。从17岁起,我便开始在《纽约人》、《大西洋月刊》等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的小说体现了美国南方文学传统,其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寻找他父亲的地方故事,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另外,《冷血》的创作背景则源自于对堪萨斯城凶杀案六年的实地调查。这本书以真实材料为依据,将事件记录得详尽无遗。
尽管如此,在1975-1976年间,由于朋友和亲友反对,一部基于日记和信件撰写的小说未能发表。不过,在1979年,我又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非虚构短篇小说——《炫耀》,这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手法。此外,还有1980年的短篇小说集《给变色龙听的音乐》,以及1984年出版的一系列其他作品。但就在同年的8月25日晚,我因药物过量而突然离世,享年59岁。
回顾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经历与世界历史观有什么关系,但对于我来说,它们都是生命旅途中的点滴,是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与名言,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与挑战,并从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