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新中国历史上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曾国藩内心清澈而外表显得有些浑浊这位非典型的清官如何在复

曾国藩:内心清澈而外表显得有些浑浊,这位非典型的清官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保持坚定的正义信念?

30岁以前,曾国藩基本是个平庸的人。他的智商并不特别高,他的科举道路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就有很多议论,他的朋友左宗棠经常在和一些亲友的通信中评论曾国藩,说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

30岁以前,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但是,在这之前,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他甚至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骂出了脏话,即使后来感到非常后悔,也认为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

所以30岁以前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与我们后来印象中人格完美无缺的圣人有非常大的差距。然而,为什么后来曾国藩能够脱胎换骨?这个也跟他到北京当官分不开。在北京见到了很多大儒、大学者,他很受触动,同时没有作八股文的压力,他开始有时间从容地研究一些学问。那时候一个读书人的必不可少的是要研究理学,每个人通过自我磨炼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圣人之志。所以在30岁的时候,曾国藩觉得三十而立,不再混下去,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曾国 藩学做圣人的入手方法之一就是写日记,用工整的小楷,把自己每天所作所为记录下来,并且给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如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一经,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痛自反省。在日记上,有着对过去行为的大量批判与改正,可以看出他对于自身成长和修养有一种极其严苛但又深刻理解的心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次事件看到两江总督期间生活水准的一个侧面——用财政赤字来衡量。在咸丰十年,当上了两江总督,但收入仅155两,与京官时期相比并未提高,而实际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这意味着生活水平可能进一步降低。而且,从戈登随员回忆录中的描述可知,即便身为两江总督,也不过是一件朴素衣衫、一头乱发,更别提家里的女眷们自食其力的繁忙景象。

内方而外圆,是对曾国藩这一生最好的概括。他以清廉著称,但同时也有过奢侈之处;作为非典型清官,以内心纯洁著称,却也是个性鲜明;既被视为超凡脱俗之士,又常常显露出普通百姓般的情感体验。这一切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一个人如何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塑造属于自己的形象,让历史永远铭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