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最后是什么死的与朱元璋有关吗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它就像一本古老的书籍记
自古文人一生平平稳稳游离在文艺和政界的人,其实不多的。可能因为文人一方面要处理文艺里那些有点“空中楼阁”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方面也要留一点精力放在官场案牍上,所以精力可能有限,而往往在文艺方面更有兴趣也更能胜任,这就导致在做官方面,跟以前官之道趋利避害的老油条们眼里,两种力量其实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很多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像苏东坡就是这样,曾经被贬到了湖北黄州这个地方。
黄州本是长江边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之前的乌台诗案让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的死对头那可是真的想置他于死地的。可是幸好那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国策说不杀士大夫,所以才算死里逃生了。而到了明朝,那就更加离谱了。
宋濂就是一个代表。他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什么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可见他的实力真不是吹得那么轻松,以朱元璋这样的看人用人的眼光,那简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且还跟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散文这方面,那更是不分伯仲,可谓是真正的一代宗师了,估计跟苏东坡也是平起平坐的地位。
他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呢?据说是一醇深典正,一浑穆雍容总之是一个很高水平,有含蓄清丽阴柔之美,又有雄浑崇高劲健沉郁悲慨阳刚之气。而最绝的是他文章里的阳刚之气。所以感觉在文章风格方面好像也有点苏轼的一丝影子,两个人的风格非常相似,而且二人家族里面也是充满了很多文学才子,比如次子宋璲,是明代大书法家,他酷爱书法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
而宋濂孙子的情况也不错,比如长子宋慎,他当时也是朝廷官员,与爷爷叔叔都是内廷为官,这说明这一家真是出人才,让不少人都羡慕,比如《明史》就说过:“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官,不小,这真是让很多人都羡慕。但是在这么显赫风光的一个家族之后,他们三个本来都要被杀掉的事情却发生了,他们三个本来都是涉及到胡惟庸案件中,被牵扯进去后,都应该被杀,但最后只有一部分儿孙遭遇悲剧命运,而另一些则存活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时候已经70岁高龄的大儒宋濂,在古代来说已是个寿星级别的人物,而且比朱元璋大18岁,也几乎可以算作同辈。在朝廷时间久远影响巨大,也是个开国重臣之一,所以论辈分论影响或论罪本身,其实都不该杀掉。但朱元璋还是想要干掉他,因为那个年代疑心重重,并存狠心,用手段强硬解决问题,但是此时朱元璋称帝之前结发妻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劝阻他别杀宋濂,这才放弃。不仅如此马皇后救过许多重要人物,如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她的地位自然不可动摇,因此她的话语对于朱元璋来说尤其具有威严性,即便其他人的话语没有听从,她的话则不得不听从。这一切使得原本判决死亡的人类生命又一次获得新生的机会,使得历史上的权谋斗争与个人命运之间再次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与冲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人物间互相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言辞和行动影响着彼此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而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