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最终是如何遇难的与朱元璋的命运有关联吗
自古文人其生平平,稳稳游离于文艺与政界之间,其实不多。可能因文人一方面须处理那些在文艺中略显“空中楼阁”的虚无缥缈之物,一方面亦需留心官场案牍,以免精力分散。因此,往往在文艺上更有兴趣,更能胜任,而在做官方面,与老油条们眼中的趋利避害相比,两种力量确有存在差距。
故而许多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如苏东坡,他曾被贬至湖北黄州。黄州本是长江边的一个穷苦小镇,在汉口下方约六十里地。之前的乌台诗案让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的死对头,那真是一心想置他于死地。而幸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国策,不杀士大夫,所以才得以逃生。
到了明朝,那便更加跌宕起伏。在那时期,有宋濂这样的代表人物。他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其地位可见于明太祖朱元璋所称赞之“开国文臣之首”,足见其实力非凡。在诗、文这两个领域,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尤其是在散 文这一块,他更是专长,可谓真正的一代宗师。
他的散 文特点是什么呢?据说醇深典正,浑穆雍容,无论阴柔或阳刚,都具有很高水平。不仅如此,还带有一定的含蓄和清丽,同时又融合了雄浑、崇高、劲健、沉郁悲慨等元素。这使得他的文章风格似乎也有点苏轼的影子,他们两人极为相似,而且家族中充满了许多文学才子。
比如他次子宋璲,是明代的大书法家,对书法情有独钟,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要学习的是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很多笔法不是传统教导,而是自己悟出的。这份境界真是美妙,让人感觉一个人学习效果最好还是看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如果选对了自己的路,其实学起来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操心就能钻进去了。
而宋濂孙子的成就也不容忽视,比如宋濂长子宋瓒之子的孙儿——宋慎,当时也是朝廷官员,与爷爷叔叔一样都在内廷为官,这说明这一家确实在人才培养上表现出了巨大的能力,被《明史》记载:“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过官,这真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是这么显赫的家族后来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们三个原本要被杀掉,但最终只因为他们惹祸进入了胡惟庸案中。当时胡惟庸作为大宰相,被朱元璋杀九族前后总计3万余人遭遇灭顶之灾,那个时候整个国家几乎染上了血腥味道。
结果,在这个纷乱混战的时候,尽管所有相关人员应该遭遇同样的命运,但最后只有他们三个活下来。而为什么呢?其实这时候的宋濂已经70岁高龄,在古代算是一个很久远的人生阶段。而且他与朱元璋年龄差距达18岁,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属于同一辈。但由于影响力巨大,又是开国重臣之一,所以论辈分论影响,或论罪本身都不该杀掉。但朱元璋依然想要干掉他,因为疑心重重,只不过此时马皇后的劝阻才暂停了一切。马皇后本来就是朱元璋非常看重的人,因为她曾经帮助过许多重要人物,如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因此她的话语权威不可动摇。在那个时代,她的话语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决定性的,因此即使她出面劝阻,也未尝不是事半功倍的事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