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刘基最后是怎样死的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历史剧中的一幕幕在他的生命物品中重演

自古文人其生平平,稳稳游离于文艺与政界之间,其实不多。可能因文人一方面须处理那些“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之事,一方面亦需留存精力于官场案牍上,所以精力或许有限,而往往在文艺领域更有兴趣,更能胜任,这便导致了在做官上,与旧日官之道趋利避害的老油子们眼中,两种力量其实存在差距。

因此许多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如苏东坡,便曾被贬至湖北黄州。这黄州原本乃长江边一个贫穷的小镇,在汉口下方约六十里地。前乌台诗案让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的死对头那真是想置他于死地。幸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国策,即不杀士大夫,因此才算得以逃生。

到了明朝,那就更加离谱了。宋濂即是其中之一。他为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见其实力非同小可,以朱元璋看人用人的眼光,那确实很有说服力。而且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散文这一域,那更是专长,可谓真正的一代宗师了,估计与苏东坡也是平起平坐的地位。

他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呢?据说醇深典正,浑穆雍容,无论是含蓄、清丽的阴柔之美还是雄浑、崇高、劲健、沉郁、悲慨的阳刚之气,都体现出一种极高水平。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文章里的阳刚之气。所以感觉在文章风格上似乎也有点苏轼的影子,两个人非常相似,而且二人家族间充满了许多文学才子。

比如他次子宋璲,是明代大书法家,对书法情有独钟,即使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要学习的是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很多笔法不是由人教导,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他这种境界真的很美妙,一個人学习效果最佳其实就是看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如果选对自己的路,其实学起来根本不需要别人操心,就能钻进去了。

而宋濂孙子的成就也不容忽视,比如宋濂长子宋瓒之孙宋慎,当时也是朝廷中的官员,与爷爷叔叔都是内廷为官,这说明这一家真是出人才,让不少人都羡慕,比如《明史》就记载:“祖孙父子共居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官,不小,这真是让许多人都羡慕。但如此显赫荣耀后的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们三个本应被杀掉,但最后只因惹祸而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

胡惟庸何许人也?原来是个大宰相,但被朱元璋杀九族,前后共有3万余人人亡命求活。当时乃举国染血。此时虽身处危机,却奇迹般存活下的只有孜然(原主),其他儿孙皆遭灭门,此乃何解?

其实这时候已七十岁高龄的人物,在古代已是不惑年龄,而他竟比朱元璋年长十八岁,为开国重臣之一,也久居朝堂影响巨大,所以论辈分论影响或论罪本身,都并不该斩首。但朱元璋仍想除去他,因为疑心深重和残酷性格所致。不过此际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劝阻未果,只因为马皇后既曾是他的结发妻,并且之前救过多位重臣,如郭景祥李 文忠沈万三等,使她名声显赫,她的话自然不能轻弃。而且她救过的人数众多,她的话语对于她丈夫来说几乎具有不可违背性,因此尽管她的言辞并非总能改变帝王的心意,但面对她的请求,则不得不同意。她所救者的名字虽然远未涉及到这些逆波涛之后的情形,但作为恩爱夫妻,她挽救了一些重要人物,她的声音自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她的一句话足以决定个人的命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由于是权势斗争与复杂关系交织形成的一个政治事件,最终依靠这样的偶然机会才能脱险离开死亡边缘。这一切仅凭一次巧合,以及几位珍贵生命给予支持和保护,使得这样一件事情能够变得可能,从而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在历史舞台上的每一步走向,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无尽变数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故事埋藏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