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最后是怎样死的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仿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编织了一首朝代歌他的生命就像一件
自古文人其生平平,稳稳游离于文艺与政界之间,其实不多。可能因文人一方面须处理那些在文艺中略显“空中楼阁”的虚无缥缈之物,一方面亦需留心官场案牍,故精力或许有限,而往往更有兴趣,更能胜任者乃在文艺之上,这便导致其在做官时,与昔日的官之道趋利避害老油子们眼中所见两种力量确有差距。因此,许多文人皆有被贬的经历,如苏东坡,便曾被贬至湖北黄州。
黄州本为长江边际的一个穷苦小镇,在汉口下方约六十里地。前乌台诗案令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死对头,那真是图谋置他于死地。幸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国策,不杀士大夫,所以才得以死里逃生。
到了明朝,那便更加惊悚。那时宋濂便是一个典型。他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的地位如何?明太祖朱元璋曾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足见他的威望非凡。在那看人用人的眼光中,那可是极具说服力的。而且,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尤其是在散文领域,他更是专长,可谓真正的“一代宗师”。他的文章风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既含蓄又清丽,有阴柔美,又雄浑崇高,有劲健沉郁悲慨的阳刚气息。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的文章中的阳刚气息,就如同苏轼一样,他们两人甚为相似,而且二人家族内也充满了很多文学人才。
比如他的次子宋璲,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对书法情有独钟,即使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要学习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并且很多笔法不是由人教导,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他这种境界真是一绝,一个人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投入其中,其学习效果将自然而然达到最佳状态。
而宋濂孙子的成就也不容忽视,比如宋濂长子宋瓒之子的孙儿宋慎,当时也是朝廷中的官员,与爷爷叔叔共同在内廷任职,这说明这一家出人才,让不少人羡慕,《明史》甚至记载:“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过官,这实在让人们难以置信。但这显赫家族之后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们三个原本要被杀,但最终只有一位幸存。这主要因为他们惹祸进了胡惟庸案。当时胡惟庸何许人也?正是大宰相,但遭到朱元璋杀九族,全族共计3万余人口,被屠戮,无数生命因此灭亡。
随着事件发展,虽然原先计划要杀掉他们全家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有一个幸存者活了下来。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年迈七十岁的人物——即宋濂,因年龄和影响力以及辈分等原因,本应免于一死。但朱元璋依旧想除掉他,只因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劝阻才作罢。马皇后本来就是朱元璋非常看重的人,因为她曾经对他倾心结婚两人感情深厚,因此她的话语对于朱元璋来说具有不可违背的地位。此外,她还救过许多重要人物,使她在地位上占据优势,所以尽管别人的话语可否认,但她的意见则必须听从。她拯救过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公卿,使得她的权势远超一般妃嫔。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话语成为决定性的力量,使得原本定下的死亡判决得到推翻,从而挽救了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