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何不去救明朝末年的崇祯
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们面前,明朝末年的崇祯帝遭难之谜,令人深思。尽管当时武将和军队数量并未减少,甚至有许多忠臣殉国,但为何没有一人挺身而出,率兵勤王、进京救驾?分析此时的朝廷已失去对时局及地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崇祯向皇亲国戚借钱支付开销遭到拒绝,而地方层面的商业繁荣与经济发达也阻碍了税收政策的实施。
每位武将都明白,只保持军事实力才能保全家人乃至生命。一旦失去这支小小军队,便可能被打败或诽谤,被逮捕囚禁,不得善终,如袁崇焕、卢象升、熊廷弼等人的结局即是如此。在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等爆发时,各地武将步调一致:你来,我打;你走后我不会追;只要不抢我的地盘,我就不打死你。
当北京告急,崇祯传令勤王,可见很多将领都要考虑问题:现在进京能否赢仗?会损失多少兵力?胜利后是否有赏赐?又或许朝廷会鸟尽弓藏,对自己痛下杀手?
更重要的是,当时起义军实在太多,一边是李自成,一边又是张献忠,还有东北女真摩拳擦掌待机取代明朝。这样的情况下,武将们在驻地其实也不好过,他们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比如吴三桂防守辽东清军,比如左良玉对付张献忠,在现实考量中,他们真的无法赶去救援崇祯,最终崇祯上吊,也无可奈何。此情此景,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那些民族英雄时代的复杂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