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端午节习俗北方吃甜粽南方吃咸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粒”。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 米……煮之……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粒,一名 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 粒。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粒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小甜味和咸味相对应的不同口味也逐渐形成了。在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小甜味粒”,表明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制作工艺和分化。而宋朝的时候,更是有了蜜饯粒,即果品入粒。这时候诗人苏轼也有这样的诗句:“时于粒里见杨梅”。

元、明时代,则出现了更多样的馅料,如豆沙、小枣等,并且使用不同的材料如箬叶或芦苇作为包裹物。此外,在现代社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风格,不同的地方会根据当地特色来选择不同的馅料,比如北京喜欢的小枣粒,而在浙江则更偏爱豆沙或鲜肉粒。在四川,有椒盐豆条,是一种特殊的经典款式,它们通过将糯米和红豆浸泡半日后,加上花椒面以及少许腊肉丁,再用新鲜竹叶包好,然后大火煮三个小时再烤黄食用的方式得以完成。

此外,在广东还有著名的一种叫做芦兜小甜咸味的小团圆形实心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它不仅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小圆球,而且因为它内心柔软而香脆而闻名遐迩。此类产品通常包括莲蓉、绿豆粉丝以及各种坚果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厦门市区所产的大理石色小团圆形实心糖,这是一种特殊制法,使得它们变得更加清爽可口,同时也非常适合与饮茶搭配享用。最后,由于这些传统食品能体现出每个地方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地位,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发展新的风格,但核心价值依旧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