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端午节习俗北方的甜粽像春天的蜜蜂南方的咸粽如同夏日的海风

端午节习俗:北方甜粽南方咸粽,古风今袭绘中原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粒”。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粒,一名 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 粒。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粒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与宋代相比,其用糯 米,更 “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 粒”。宋朝时,有蜜饯粒,即果品入粒。这时还有用粒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最显明宋代吃粒已很流行。

元、明时期,由于箬叶易得而逐渐取代了芦苇和竹叶作为束缚料。此后,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馅料,如北京小枣の轻盈与浙江豆沙及鲜肉混合着火腿与蛋黄,为代表性馅料之一。而且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制作方法,比如湖州的人们喜欢将新鲜猪肉或豆沙放入其中,而四川则会加入花椒面和腊肉丁,使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最后,在广东,则分为硷 和肉两种。一方面是通过蒸制过程中的硷液使糯 米变得软滑另一种则选取卤味美味的香脆猪肉或鸡蛋黄加上各种蔬菜和海鲜做馅,再经过精心包裹并细心调配使得每一口都充满了当地独特风味。在这样的传统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也能体验到不同地域间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