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最后是怎样死的与朱元璋有关是否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空难而命丧物品之中
自古文人一生平平稳稳游离在文艺和政界的人,其实不多的。可能因为文人一方面要处理文艺里那些有点“空中楼阁”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方面也要留一点精力放在官场案牍上,所以精力可能有限,而往往在文艺方面更有兴趣也更能胜任,这就导致在做官方面,跟以前官之道趋利避害的老油条们眼里,两种力量其实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很多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像苏东坡就是这样,曾经被贬到了湖北黄州这个地方。黄州本是长江边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之前的乌台诗案让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的死对头那可是真的想置他于死地的。可是幸好那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国策说不杀士大夫,所以才算死里逃生了。而到了明朝,那就更加离谱了。
宋濂就是一个代表。他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什么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可见他的实力真不是吹的,以朱元璋看人的用人的眼光,那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且还跟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散文这方面,那更是不折不扣的是专长,可谓是一代之宗了,估计跟苏东坡也是平起平坐的地位。他散文有什么特点呢?据说是醇深典正,浑穆雍容,无论含蓄清丽阴柔之美或雄浑崇高劲健沉郁悲慨阳刚之气,都有其独到之处。而最绝的是文章里的阳刚气息,就好像苏轼一样,有点相似性,而且二人家族里面也有充满了很多艺术才子,比如次子宋璲,就是明代大书法家,对书法研究入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比如他主要学的是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而且很多笔法不是人教给他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他这种境界真的很美妙,一个人学习效果最好其实还是看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如果选对了自己的路,其实学起来根本不用别人操心自己就钻进去了。而宋濂孙子的情况也不错,比如长子宋瓒次子宋慎,当时也是朝廷中的官员,与爷爷叔叔都是内廷为官,这说明这一家真是出人才,让不少人非常羡慕,比如《明史》就说过:“祖孙父子共事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官,不小,这真是让很多人都羡慕。
但是这么显赫风光的一家之后却遭遇命运急转直下,他们三个本来都要被杀掉。这主要因为孙子惹祸,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当时胡惟庸是什么位置?竟然当上了宰相,但后来被朱元璋杀九族前后共3万余人人头落地。那时候举国染血,也实在令人发指。但即便如此,最后他们却活下来。这其中原因何解?
实际上这时候已经70岁高龄的大儒宋濂,在古代寿数已非寻常,再加上与朱元璋年纪相去甚远,即使辈分、影响或者罪名,本身都不该动刑。但朱元璋仍旧想干掉他,只因疑心重重和手段残忍。不过此时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劝阻,使得事情不了了结。在那个时代马皇后几乎是个不可触碰的人物,因为她曾帮助过许多人物免受迫害,如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并且她的建议无异于命令,因此她的话语至关重要。
因此,她的话虽然不能完全忽略其他声音,但对于她来说尤为珍贵。她救过那么多生命,是个真正的人情味十足的情感支持者。她所拥有的权威与影响力,在这个决定性的瞬间起着关键作用,从而改变了一切。此刻,她的声音超越一切疑虑与猜忌,最终成为了决定命运的一根线索——她阻止了一场悲剧发生,为世界带来了希望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