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最终是何种死法与朱元璋有着紧密关联回望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此事便如同一件珍贵文物静静地诉说
自古文人其生平平,稳稳游离于文艺与政界之间,其实不多。可能因文人一方面须处理那些“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之事,一方面亦需留存精力于官场案牍上,所以精力或许有限,而往往在文艺方面更有兴趣,更能胜任,这便导致了在做官上,与旧日官之道趋利避害的老油子们眼中,两种力量其实存在差距。
因此许多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如苏东坡,便曾被贬至湖北黄州。这黄州原本乃长江边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前乌台诗案让他直接下狱一百零三天,他的死对头那真是想置他于死地。幸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一个国策,不杀士大夫,所以才得以死里逃生。
到了明朝,那就更加离谱了。宋濂即是其中之一。他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见其实力非同小可,以朱元璋看人用人的眼光,那真是非常有说服力。而且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散文这方面,他更是专长,可谓真正的一代宗师了,估计跟苏东坡也是平起平坐的地位。
他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呢?据说是醇深典正,浑穆雍容,无论阴柔之美还是阳刚之气,都显现得淋漓尽致。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的文章中的阳刚气息,就如同苏轼作品中的影子一般,他们二人极为相似,而且二人的家族也充满了许多文学才子,比如他的次子宋璲,是明代大书法家,对书法酷爱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要学习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很多笔法不是传授的,而是在悟出来的。他这种境界真是一绝,一人学效果最佳,看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如果选对了自己的路,其实学起来根本不需要别人操心,就能钻进去了。
而宋濂孙子的成就也不容忽视,比如宋濂长子宋瓒之子的宋慎,当时也是朝廷高级官员,与爷爷、叔叔都是内廷为官,这说明这一家确实在人才培养上真的出色,让不少人都羡慕,比如《明史》就说:“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祖孙三代都当过高级官职,这真是让很多人都羡慕。但这样的显赫风光后来的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们三个本来要被杀掉的。这主要是因为孙子惹祸,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当时胡惟庸是什么人物啊?竟然被朱元璋杀九族,前后一共3万余人人遭遇灭顶之灾,当时举国皆染血红。
所以他们几个本该遭遇相同命运,但最后只有父亲活下来,而其他儿孙却遭受毁灭。在这个时候,有70岁高龄的大儒立志未去,却仍然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如此年龄已经算得上年迈。而作为开国重臣之一,他在朝廷上的影响力和辈分,也使得他应该得到宽恕。但即使如此,朱元璋依旧想要除掉他,只不过此时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劝阻,使得这一切计划终止。在那个时代,她们的话语几乎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她们分别曾救过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重量级人物,因此她的话语对于朱元璋来说几乎具有不可违抗性。此外她还有其他多次挽救重要人物的事迹,所以她的话语对于她丈夫来说总有一定的权威性,不仅可以决定一些重大事件,还能够改变甚至延续某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