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皇帝之谜忽必烈的背后故事
元朝忽必烈皇帝简介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青少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至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大运河工程始建于他的时期,是为了解决京城水患和供给首都所需粮食问题。
他对待汉族官员极为宽容,对儒学也颇有成就。他还曾接受儒士们提出的“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在他的一生中,他一方面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采取了一些地方自治措施,如设立行省等。
在文学艺术上,他支持书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并且自己也会绘画、诗词,有不少作品流传下来。在科技领域,他对数学、天文等科研也有所贡献。
然而,在晚年的某些政策上却引起了争议,比如在征日本之战上的失败,以及国内外经济困难的问题。此外,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对于他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了解并不全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深具远见卓识并且影响深远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