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大将范浩民告老还乡中国历史上的归隐英雄(图)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退休制度被称为“告老还乡”,这是一种允许年迈或多病的官员提前辞职返回家乡的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到唐朝,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据《礼记·曲礼》所述,大夫七十岁即可致仕。但实际上,各个朝代对退休年龄有所不同。唐朝规定文武官六十岁以上可以申请致仕,而明清两朝则将这一年龄降低至六十岁。此外,如果官员因疾病或伤残无法履行职责,也可以提前申请退休。
“告老还乡”通常是由官员主动提出申请,然后获得皇帝的恩准。如果条件符合,即使是未满退休年龄也可能得到批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官方认为某位大臣已无心于政事,他们也可能会主动要求“告老还乡”。
例如,在晋朝,有名的地方长吏陶渊明就因为想回家园生活而请求辞职。而张翰一日秋风起,便思念家乡吴地(浙江)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以此触发了人生价值观上的转变,最终选择了提前返乡。
值得注意的是,“告老还乡”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它对于人才资源从流出到流入也有积极作用,为农村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了益处。在古代社会中,这种制度确保了高龄官员能够享受他们辛勤工作应得的安逸,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资源向需要的人才地区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