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清朝皇帝的御膳真的很少吃吗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穿着繁复的清朝服饰人物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缓缓移动

我曾听说清朝皇帝的御膳,真是少得可怜,简直就像是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与我们现代人的日常三餐大相径庭,它们通常只在每天的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进行一次,这两个时间段被严格遵守。不过,皇帝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候召唤所谓的“加餐”,这主要包括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时令水果,这种习惯似乎有些类似现代都市白领享受下午茶的小确幸。

然而,在宫廷中吃饭并不是直接称呼,而是要用“用膳”一词来代替,而且开饭也不再叫做“开饭”,而是变成了“传膳”。谁知道哪一天皇帝会突然心血来潮地在非典型时间点传膳呢?如果等待太久了,就可能会遭到皇帝不满,最终还真有可能脑袋搬家。因此,在御膳房里,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

(展示了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

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如此精致华丽的食物,也有人评价它味道平庸,无论是规矩还是口味,都让人们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便不再每天都吃御膳了,而是转而去品尝后宫中的内膳。这也解释了那句流行于婚姻中的话语:为了能够让丈夫多次光临自己的寝宫,那些妃嫔们纷纷展现出厨艺,以此竞争。而想要从民间寻找美食秘方,让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习则更为普遍。

尽管如此,想象一下,如果御膳房敢于在给予皇帝美食方面玩弄文字游戏,那么即使是一位慈禧,她的一顿鸡蛋也需要花费2两银子——在普通民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50个鸡蛋。揭开这一切,我们发现即便身为君主,其选择也受到深远祖制和礼仪规范的约束,不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难怪乾隆大帝会六次南巡,他寻找美食的心情,或许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我见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