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的御膳真的很少吃吗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
我曾听说清朝皇帝的御膳,真是少得可怜,简直就像是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与我们现代人的日常三餐大相径庭,它们通常只限于两次,一般在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这两个时间段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加餐”来补充,即果盒中的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时令瓜果,这种安排似乎有些类似现代都市白领的下午茶习惯。
然而,在宫廷中用餐并非直接称呼,而是要改为用膳,并且开饭也变成了传膳。谁也不知道皇帝何时会心血来潮在非典型时间传膳,如果等待太久了,就可能遭到不测,因此御膳房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展示一幅清代宫廷御用铜质鎏金食盒)
据说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佳……正因为如此,从康熙时代起,皇帝就不再天天吃御膳,而是转而去享受后宫内膳,也就是所谓的小灶。这也印证了那句流行的话:为了能让皇帝多留在自己的寝宫里,不仅后宫中的妃嫔们纷纷展现厨艺,而且还从民间寻找美食菜谱,让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但这只是想象,因为即便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它还有另一项重要使命——赏赐。而在清朝,为何身为皇帝仍然难以如愿以偿地享受到美食?慈禧对于鸡蛋的喜爱,每个都要价值2两银子,而一般百姓1两银子却能买到150个鸡蛋。
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我们发现身为君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自在、任性无忌。相反,他们处处受制于祖制和规矩,要想品尝上好的饭菜,其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乾隆皇才会六出江南,那一定也是寻觅美食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