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高考如同春日江上垂柳轻拂学子心扉阅卷之事犹如秋风扫落叶分辨真伪
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有定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属于士大夫阶层,有相应的经济待遇,可免除差徭,对秀才只能打手心。秀才着装也与众不同,戴头巾,上蓝衫样式也是朝廷统一制定的,是身份的标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穿的。
秀才分三等,最好的称为禀生,其次为增生,再下为附生,其中禀生的公家还会发给廪米六斗。现在的本科大学虽然没有考秀才难,但至少是全国或全省组织的统考,所以从形式上来说,“高考”还是高级别考试,但最多相当于明代的一乡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考试,由本省各地选送优秀人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包括京城)举行。一科少则不足百人,大约只有两三百人中可得一二位进士。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恩科,这是在特别庆典年份增加的一次考试机会。
每个考生的答卷在单间进行,没有其他人的干扰,每个人都有三个蜡烛照亮自己答题时刻。在答题后,将试卷交给受卷官,并由弥封所负责密封,以防作弊。评阅工作由严格选拔出来的人员完成,他们必须拥有较高资历和职位条件,并且来自外省,以确保评阅过程中的公正性。
整个评阅流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试卷交由吏员收集并进行秘密编号;第二阶段,将试卷转交至誊录官誊录后再交予对读官校对;第三阶段,将合格试卷送至收掌官暂存;第四阶段,由同考试官推荐优质试卷;最后,由主考试官亲自审查并确定结果。这一系列严格而复杂的手续保证了答案不可能被预先知道,从而减少了作弊可能性。
除了这些正式程序之外,还存在横向比较机制,如对比批改法,即通过与其他同场考生的答案相互比较来权衡其优劣,以及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和经义衡量评阅法等方法,用以评价回答质量和水平。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公平竞争,让真正能力强大的候选人能够脱颖而出。
总结来说,无论是从体制建设还是操作流程,都展现出了明代《状元》制度追求卓越和公平无私的心态,它不仅是一个选择人才的手段,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