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简介拿破仑像探险家闯入古代科举试题的迷宫(图)
在古老的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以分科取士而闻名。从隋炀帝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的兴起最终使其成为历史。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还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没有照像技术的情况下,考生身份的认证主要依靠文字描述。清代的一位姓胡的监考官非常严格,他会根据名册中对考生的年龄和相貌进行仔细核查。因此,他拒绝那些长着胡须的人,因为他们不符合“微须”的描述。一位考生不服气地反驳说:“如果按照您的话来看,《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意味着孔子赤身裸体地通过宋国?”
随着清末废除八股政策,并要求命题涉及历史知识,有一次出题是《项羽拿破仑论》,但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拿破仑”。
有一位学生在他的文章中开门见山地说:“项羽能拔山,但他只需一手就能打碎轮子,这难道不能用来比喻拿破仑吗?”然后他继续解释说:“车轮已经被摧毁,它一定很轻易,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把它抓起来,而用项羽去做这件事简直就是浪费英雄,让他们无法施展,他们的手段无法发挥效果,这明显是一个能够识别并使用人才的行为。”
乌尔恭额,是满洲镶红旗人的巡抚,他曾亲自去书院监督考试。在食堂里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饭时,他感叹道:“真像是老鼠。”众人听后面面相觑,其中一人即刻想出了一个回答说:“老鼠大小不同,都称为老;龟虽有雌雄,都姓乌。”
为了表彰人才,在前朝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是在某个偏远山区的小县,只有三个孩子参加考试。主考官收到试卷后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只有一个人写了试题上的问题,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一份试题,没有填写任何内容;第三个人则完全没写任何东西。
主考官无奈只能批准那个写了问题并加上“且去”二字的学生为第一名,并批注说,“且去”两个字必定蕴含深厚学问。而另外两个学生也各自获得奖励,被评为第二和第三名。此类趣事遍布科举史,无疑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即便有些可能是虚构或夸张,但它们确实让这个古代选拔制度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没有这些趣事,那么这样的故事将显得乏味透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