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中国学生中的王粲学问渊博如江海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是曹魏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祖先曾是汉朝三公。建安年间,当曹操统一荆州后,王粲劝说刘表次子刘琮归顺曹操,并因此受到曹操的重用,被任命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在魏国建立宗庙之初,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起被授予侍中的职务,因为当时朝廷正需要恢复旧制礼仪,因此让他们负责典章制度。

王粲以其坚定的记忆力和精通算术及文书工作而闻名,他创作了诗歌、散文、论著以及议论文共六十篇,其中《王侍中集》流传至今。他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等人的作品被称为“建安七子”,其中他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如《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不仅在建安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抒情小赋和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明代人辑录并编纂了他的全集,即《王侍中文集》,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所推崇。而且,《昭明文选》这部文学巨著中也收录有他的作品。

尽管如此,他的一生却短暂得令人叹息,只活到四十一岁。但即便如此,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依然丰富多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