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解开楼兰古国宝藏之谜世界历史纪录片每集笔记
我踏上旅程,来到楼兰古国的遗址,这里是罗布泊西北的地方,距离那片神秘的盐湖约有28公里。这里的地理坐标清晰: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周围的风蚀地貌如同被岁月刻画的雅丹地形,而古城则在两条河流交汇处,它们是一双双注入罗布泊的大河,从西北向东南斜穿这座古城,是一道连接着两个世界的线索。
这座楼兰古城呈长方形,如果以恢复后的城墙计算,它们分别为: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329米,西和北各327米,占据面积达到了十余万平方米。南和北边缘较为完整,因为它们顺应了那股强烈而持久的东北风。而东和西边,因受其影响而变得残破不堪。
这里的人工建筑用土与红柳枝或芦苇搭配,用土坯砌筑,每层红柳枝厚度大约20~30厘米,而粉土层则厚薄参半。这座城市内有四个主要建筑遗迹,其中佛塔建造于夯筑法中,其形状八角星,我甚至能看到椎木构成内部结构。在佛塔之旁,还有一些房子遗迹,有三处主要残留,一栋位于佛塔稍远60米之地,可以见到三间房室断壁残垣,以及散落在地面的木框构件以及用红柳编织并涂泥形成的小小房屋。
更大的遗迹分布在水渠之西,那里是最密集的一块区域,也是我探险时发现最令人震撼的地方。这是一座庞大的院落,有六个房间,并且还有一组更大的建筑群由多间房间构成,在城下的一个地方也有许多房间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在郊区也发现了大量建筑物,这说明在楼兰被废弃之前,这里的生活非常繁忙。
斯坦因先生曾在此发掘了一片范围近100平方米的地面垃圾堆,他找到了汉文简牍、怯卢文简牍以及陶器、铜器、木器、漆器等各种珍贵文物。我从这些出土文物中了解到,这里的高级官吏居所及客馆都非常宏伟,而其他散落的小型住宅可能属于本地人或汉族居民。而南部似乎是军事驻扎区域。
关于这个神秘消失王国,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史记·大宛列传》,它是一个位于盐泽边上的小国,只不过兵力弱小易被征服。不过,当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我们得知楼兰王国拥有1570户人家14100口人,他们称自己为“打泥”。《汉书》还详细描述了当时环境:“沙卤少田”,人们依赖谷地分割土地,“出玉”、“多葭苇”、“枝柳”、“胡桐”、“白草”,他们靠畜牧业生活,以驴马骆驼为生,并且与婼羌(今若羌)共同抵御外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变成了鄯善,更请求中央政府派遣军队驻守伊循。当昭帝设立都尉屯田后,楼兰成为重要战略要塞直至魏晋时代累积数百年后逐渐消失于历史记录之中。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亚洲某些地区仍旧寂静无声时,一些冒险家开始寻找这些隐藏已久的地方,如斯维特·赫定,他通过克里亚河穿越戈壁沙漠,最终发现了这一切。
1899年9月,我开始我的第二次探险行程,此次得到了瑞典国王奥斯卡和商界巨擘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大力支持。在空旷但清凉的婼羌县停留后,我继续向罗布泊方向前进。1900年2月29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之后,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座未知的古代城市。我决定挖掘井取水,但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一名向导丢失了他的铁铲。他回去寻找并遇上了暴风雪,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带来了宝贵信息——我们站在一座古老城市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进行发掘,并找到了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即使是在那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奇遇的情境下,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事实发生,使我们对这个遥远地区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我不断返回这片土地,不仅因为对未解之谜深感好奇,而且因为这里给予我的无尽启示。一切都是如此真实,就像那些千年前的文字一样,无言却诉说着过去;就像那些藏匿于沙海中的遗址一样,无声却证明着存在;就像那些勇敢的心灵一样,无畏却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