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原名揭秘新中国历史中的自然选择
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名字背后:新中国历史中的自然选择
朱德:从“狗儿”到“朱德”,一路走来
朱德出生时,母亲给他取的乳名叫“狗儿”。小的时候,他家还会称呼他为“狗娃子”。4岁时,他父亲按照家族传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朱代珍。1895年,他的老师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以期望他像玉石一样洁白纯净,一步步向上。1909年初春,当朱玉阶参加云南陆军讲武堂考试时,他假称自己是云南省蒙自县人,并将名字改为“朱德”,46年后,这个名字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大元帅。
彭德怀:从真伢子到彭德怀,追求君子的道德
彭得华早年的乳名叫真伢子,其原名也是彭得华。他在长沙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后,在家中告诉大家已经改名叫彭德怀了。当晚,他对妻子说:“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因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或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 德的人,所以我改变了我的名字。”之后,她就开始叫他DeHai。
刘伯承:从昭昭之明到刘伯承,承载着父业
刘伯承降生后的第七天双亲去世,因此被祖母命名为孝生。他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像《荀子劝学》中描述的那样拥有昭昭之明,就给刘伯承起了个名字——刘明昭。这符合家族谱序中的要求,是刘氏家族最早给他的名字。而“刘伯承”这个名称,则是由父亲根据长子的身份和继承父业的意义所赋予。
贺龙: 从长长到贺龙,不断寻找响亮而有深意的姓名
贺龙小时候,被称作长长,也曾被称作平轩、振家和云卿。在族谱上,他本应姓贺文常,但由于这两个字没有表达出他们期望的一切,他们决定重新起一个响亮且充满深意的名字。叔父贺士奎提议用龙字,因为它能变化无常,就像一个人在取得成功后能够横行四海。但他们无法决定应该加上的第二个字,只好留下贺文常,说:“我们就用‘龙’吧,它既容易说,又易于记忆。”
陈毅: 从世俊到陈毅,“弘毅”的坚定信念
陈毅五岁入学时,被父亲陈昌礼命名为世俊号仲弘。他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前往法兰西勤工俭学。一天,当读到了曾子的话语:“士不可不弘毅”,感动万分,便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将号与名前结合,即署以陈毅。
罗荣桓: “桓桓于征”变身罗荣桓,一往无前
罗荣桓原来的名字慎镇,由于校长罗炳文认为不好听,最终被更换成了罗宗人。在祠堂办的小学里,校长建议再次修改,让罗宗人的家庭成员遵循族谱排列,将其更正成为罗荣桓,以体现威武如征伐之意,为国家服务打算建立功绩。
徐向前: “继续向前”的坚定信念
徐向前的哥哥们分别被命名银仓和银福,而徐向前的乳名则是银存,从小便寄托着希望他的未来光辉灿烂、富足安康。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对学习抱有高远目标的徐象谦(徐向前的旧姓名)始终保持着继续前进的心态,最终正式确定以此作为其新的生活指南及战斗口号——徐向前。
聂荣臻: “百福骈臻”变身聂荣臻,无需多言,
聂仕先翻阅《随身宝》书籍,在最后一句找到词汇"百福骈臻"并对妻唐氏提出这个吉利的话语,并将此作为儿子的尊贵与幸福源泉之一,并未经历过任何一次改变或重塑,只保留了一生的尊严与标志性存在方式。
叶剑英: “民之利剑”铸就叶剑英传奇,
叶钻祥家庭八兄弟姐妹中排第二,有一种特别的地位,使得叶宜伟(叶剑英童年时候使用过的一个昵称)逐渐转变成为勇敢而具有决心性的战士形象,从而通过努力完成梦想成为民众保护者—即使是在1917年的炎热夏季考入昆明云南讲武堂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转变,以及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愿景,所以叶宜伟迅速更换成了现在人们熟知且敬仰的大元帅—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