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长城守望的故事罄竹难书的典故

李渊的雄心与挑战:隋朝末年的动荡与唐朝的崛起

在隋炀帝杨广统治下的暴政和天下大乱中,李渊利用太原为基地,自称大将军,与隋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面对突厥强大的力量,他既担忧其可能阻碍自己统一中国的野心,又希望借助他们的兵力,因此决定与始毕可汗进行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如果唐军能够攻入长安,那么民众和土地将归于唐,而金玉缯帛则归于突厥。

为了赢得民心,李渊不仅大开粮仓救济灾民,还招募了大量义兵。但这些义兵并未经过严格训练,因此在实际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一位名叫李密的人,在河南省东部领导着一个庞大的农民义军。他撰写了一篇著名文章,对隋炀帝进行了猛烈批评,其中包含著名句子“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意味着,即使用尽南山上的所有竹子来记录,也无法完全记录下隋炀帝的罪行;即使是东海的大浪也不能洗净他的罪恶。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形容罪行过多而写不完的一个成语,即“罄竹难书”。

这篇文章迅速传遍全国,不仅增加了李密的地位,还促使其他反叛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人向他表示支持,并请求他宣布成为皇帝。不过,李密认为要先攻克洛阳,然后再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这场斗争正值关键时刻。虽然双方都有自己的野心,但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采取了一种策略性的态度。他知道,如果直接回绝,就会失去一个潜在盟友,所以选择了一种微妙但又有效的手段——拍马屁,让对方更加骄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他并不急于行动,只是在观望,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鹬蚌相争,其乐也”(两个小鱼儿互相争夺,其乐趣也很大),但真正能从中获得利益的是那些站在旁边观察的人类。而且,他明白,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中的局势变得更糟。

因此,当温大雅回到太原后,他给予了李密一封充满诱惑的话语:“天生万民,本应有一人掌握之,如今谁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你还有谁?”这种言辞深深打动了李密,使他对这个提议深信不疑,从此开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