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演变中的爱情传奇皮影戏的古老源起
皮影戏,源自一段帝王爱情的悲剧故事,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书》。据说,汉武帝深爱过的一位妃子李夫人突然去世,他为之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看到一个孩子在玩布偶,影子的倒映在地面上栩栩如生,这个景象触动了他的心弦。他便用棉帛裁剪出李夫人的形象,并装上木杆,让其随着灯光变化而舞动。在夜晚,由于这名人物的模样与真人相似,当时汉武帝见到后,不禁泪流满面。
宋代,《事物纪原》中也有对皮影戏的描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清末民初,是中国皮影艺术发展达到了高峰期。多代艺人们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形式,无论是制作精细的人物剪影、表演技巧或是伴奏音乐,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应运而生,一乡一市甚至可能有二三十个这样的班级。无论是在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或者添丁祝寿等场合,都不能缺少他们搭台唱演的情景。连续剧也常常要通宵达旦或连演数天半月不止。
操纵这些角色的是艺人的四肢和头部各自雕刻成独立部分,用线连接起来,便能灵活活动。而且,每个角色需要五根竹棍来控制,即使如此,艺人们的手指技巧仍然令人眼花缭乱。不仅如此,他们还需用嘴念白打击乐器,还要脚下敲击锣鼓。这一过程充满了真假结合,使得观众既迷惑又陶醉。
技术水平高低是评判皮影戏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表演时,不仅需要操作多个角色,还需同时弹奏乐器、配唱歌词及伴奏声效。如果技术熟练,可以一人操控七八个角色以上,而武打场面则更加激烈,有时候会出现枪来剑往的情况。而文场则展现出了音韵优美,有喜有悲的声音交织,让听者感同身受。
简化后的版本只由一个人操作所有道具,将所需道具挂在扁担上,在街头走动表演,被称作“一担挑”艺术。这应该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街头艺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