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我们中国的历史里难道没有竭泽而渔这样的典故吗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当时,楚军实力显著超越晋军。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楚军众多,我军寡弱,这场战役我们应该如何取胜?”狐偃回答道:“打仗之术,不必拘泥于正面交锋。你可以采取欺骗手段与敌人周旋。”晋文公又征询另一位大臣雍季,并将狐偃的话转告他。雍季则以比喻反驳这种做法:“竭泽而渔虽能一时获利,但明年无鱼;焚蔽而田虽能一时猎物丰富,但明年无兽。依赖诈伪的策略虽然暂且可行,却非长久之计。”
当时,尽管没有更好的制胜计划,但仍然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在声称遵守自己之前许诺给楚庄王“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晋文公连续三次后撤,以此来选择有利的战斗环境和地形。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与其直接交战,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到了精心布下的埋伏,被彻底击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以楚方的大败收场,其主要指挥官成得臣也因此功亏一篑。
随着时间的推移,“竭泽而渔”这一故事便被演化成了一个成语,用以比喻过度使用某种策略或方法,一旦失去原有的优势便无法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