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五年级下册历史资料中的抱薪救火之谜

在战国后期的中国,秦国正逐渐崛起,它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段使得它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强国。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进攻魏国,不断蚕食魏地。这一系列战争给魏国内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许多人对战争感到绝望。

就在这时,大将段干子提出了一个建议:割让南阳地方给秦国,以此求得和平。然而,这个建议遭到了谋士苏代的反对。他认为:“割地求和很危险啊!魏国的地不割完,秦国的野心就不会灭。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比拿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抱薪救火),柴草不用尽,火是不会灭的。”

尽管苏代的话言之有理,但魏王最终还是决定采纳了段干子的建议,将南阳地区割让给了秦国。结果如苏代所预言,最终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两國间的矛盾。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秦继续不断夺取魏地,最终在公元225年的春秋战乱中彻底吞并了魏 国。

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理解“抱薪救火”的含义,即使用错误或不恰当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只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而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教训也被人们记住,并作为警示传承下去。

【词汇解析】

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或不恰当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近义词,都形容做法错误或者效果相反。

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反义词,都指做法正确或者效果正向。

【知识拓展】

秦朝与其他国家之间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是其扩张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对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时候甚至改变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