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望门投止的典故初一到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张俭,东汉时期山阳郡高平人,以坚持正义而闻名。他的先祖张耳曾跟随刘邦反秦,被封为赵王。张俭年轻时被推举为茂才,但他拒绝了中央政府安排的官职,因为他认为那位刺史不具备做官的品德和才能。

延熹八年,张俭任督邮期间,他揭发了宦官侯览及其家人的罪行,请求治其罪。尽管多次上书都落到了宦官手里,但张俭没有退缩。他亲自带领属下抄没侯览的家,并铲平了他的母亲刚修的坟茔。

后来,侯览诬告张俭结党图谋不轨,当时正逢党锢之祸最烈。张俭潜逃,在窘急之中,看见前面有座大门,便敲门投宿。在这过程中,有10余户人家受到牵连,宗族皆被杀戮。

最后,张俭逃到东莱,与李笃同住。当外黄县令毛钦前来搜捕时,李笃劝毛钦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而毛钦最终放弃追捕。李笃护送张俅逃到了塞外。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解除,張阿慢返回故里,但他总是推辞不去任职,最终在汉献帝初年因赈灾救民而声名鹊起,不久死于许昌,是一位以坚持正义著称的人物。此事也成为了“望门投止”的典故,用以形容人们在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寻求庇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