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揽辔澄清历史上的智慧之辔

揽辔澄清:历史上的智慧之辔

在古代的典故中,“揽辔澄清”一词,源自《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描述:“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这句话比喻一个人有革新、济世、澄清社会的抱负,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蕴含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象征着在负责一项工作时,即刻立志要革新和改善,确保工作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典源】

“揽辔”出自《后汉书·范滂传》,而“汉宣帝励精图治”的故事见于《汉书·魏相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当昭帝刘弗陵无嗣逝世,他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拥立了武帝刘彻孙子刘贺为皇帝,但霍光很快发现贺帝生活放荡不羁,对朝政漠视。因此,他决定废黜贺帝,并另立武帝曾孙刘询为新君,这就是著名的汉宣帝。

然而,作为一个被迫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孩子,刘询其实是由一位狱官救起,在民间外祖母家长大的。他明白自己命运掌握在强权人物手中,因此只能顺从他们。但即便如此,他也深知必须对抗专权,以维护国家稳定。

随着时间推移,当霍光病逝后,其妻霍显为了让女儿入宫,便毒杀了许皇后。虽然她利用重金买通女医,但最终罪行败露,大白于天下。这促使御史大夫魏相向宣帝提议削弱霍氏家族权力,并建议采取措施来防止未来出现类似事件。

然而,霍氏家族对魏相感到嫉恨,他们计划先除掉他,再废黜宣帝。不幸的是,由于宣帝事先得知这一阴谋,他迅速采取果断行动,将整个霍氏家族诛灭绝迹,从此亲自上朝处理国事,以振兴国家并实现繁荣昌盛。

解析:

“揽辔”,意指拉住马缰;“揽辔澄清”,意味着刚开始执掌大权时就有革新和治理社会的宏伟愿景。在乱世初期获得大权的人若能如同火焰一样迅猛地烧开局,就能有效地扫除障碍,为接下来施政奠定坚实基础。而这种正面效果的情景,如同战争初期发动一次关键打击,可以立即稳固阵脚增强信心,从而鼓足勇气迎难而上。“火”不可无效烧,只需找到问题核心点解决,那么整体效果才能显著。而快速行动且准确无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速度慢或犹豫,则可能错失良机或复杂化问题。此外,还需考虑到施政后的持续力度,一般情况下,要趁势继续推进以达成全面胜利。如果没有顺势发展,或许只是一场表演,或是别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