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门投止的典故初中历史简介对偶考古
初中历史简介:望门投止的典故与故事
望门投止,意味着在逃难或出奔时,看见有人家就去那里投宿。后来,这个词汇泛指仓猝情况下来不及选择的地方。这一习惯源于东汉时期的张俭,他在逃亡途中,只要看到有人家的大门,就前去求助,没有人家不收留他。
张俭字元节,是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他因揭发宦官侯览家族的腐败行为,被朝廷通缉,最终不得不逃亡。在这过程中,人们对他的品德和胆量印象深刻,因此纷纷接纳他,即使有10余户人家受到牵连,宗族也遭到了灭族。
张俭后来逃到了东莱,在李笃家的庇护下,最终被毛钦放过。黄巾起义爆发后,他返回故里,但总是推辞官职,最终因赈灾而死。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其正直和勇敢著称。
名士谭嗣同在狱中写下的《狱中题壁诗》中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即以此为借鉴,用古人的事迹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