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背上的历史历代后妃国亡诗中的更无一人是男儿一声叹息跨越时空
在那个被历史风云卷起的时代,后妃们常是皇权的牺牲品。然而,当国家覆灭时,她们的心路历程也随之展现出来,或是在诗词中诉说着抗争与怨愤,或是在哀伤中承受着命运的无奈。
那一天,楚文王十四年(公元前683),楚国兵锋未敛,攻破了息国(今河南省息县),俘虏了国君息侯和他的妻子息妫。楚文王将息侯贬为守门人,却对美貌的息妫垂涎三尺,将她囚禁在宫中,想要强行纳为侍女。在汉朝刘向《列女传》记载下,那日楚文王外出游玩时,息妫趁机逃入宫中,与她的丈夫重逢,并作了一首名为《大车》的诗:
谷则异室,
逝世则同穴。
谓予没有信,
犹如皦日。
这四句充满决绝和不屈,不愿让自己的灵魂被束缚于不同的地方去安歇,而死后也希望能够同眠于一处。如果有人认为这只是谎言,那么太阳下的光明便能证明一切。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劝告她的丈夫,要以死来抗争,对抗命运的安排。而当看到他依然犹豫不决时,她选择了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
五代时期,蜀国末主孟昶有位妃子叫花蕊妻子,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道春风,让所有的人都心动。她来自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以才华横溢和艳丽容颜赢得了蜀宫的心。在乾德三年(公元965)宋太祖赵匡胤率军攻击后蜀,被迫投降后蜀宣告灭亡。花蕊妻子随孟昶回到宋朝,在途经嘉陵江西岸的一座驿站——葭萌驿(今四川广元市东北)的时候,她心情悲痛,以极其深沉的情感题壁留下了几句话:
初离蜀道心将碎,
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
立没有时时闻杜鹃。
但就在她即将完成这段文字的时候,被押解的军队催促要离开,没有机会完整表达自己全部的情感。一位知名士人戏笔续写了一半:
三千宫女如花貌,
妾最婵娟此去朝天,
只恐君王恩爱偏偏。
有人评论这个续篇:“这是空架桥、狗尾续貂。”赵匡胤见到花蕊妻子的才华与美貌,便召她入宫,让她赋诗。但是,在面对国家覆亡、身处深宫之中的悲痛之余,她却只能诵出那首著名的“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国亡诗:
君王城上横降旗,
妾在深宫这患上悉;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当年的战场上,一方有十四万人的大军,而另一方仅数万人,却最终落败投降,这种局面自然使得她的愤怒和悲痛更加难以掩饰。而就在这些文字刚刚流露出来的时候,那位曾经令她感到困惑并且遭遇死亡命运的人——赵匡义,即宋太宗,也就是她的夫君所忠诚而不能背弃的人,他借口一次狩猎误射致使花蕊妻子的生命永远消失。这样的偶然事件,就像是一次无法预料的事故,它超越了任何文学作品或补编可以想象到的范围。而这样的故事,又怎样能避免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沉浮?
到了南宋末年,由于一位妃嫔的手笔引发了一系列文字游戏,最终导致整个民族走向毁灭。在德祐二年的仲春季节,当开封府的大帐里传来了屈膝求救的声音;而在三月份,当伯颜统帅带领他的军队北进,一路收服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帝王、臣子以及学者们,他们一起步入长安街头。那时候,无论是开封还是汴梁,只剩下荒凉与寂静,只剩下那些曾经辉煌又迅速消散的一切,从此再也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