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借花献佛故事典故

借花献佛(fú) [释义]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语出]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 [用法]比喻拿别人的东西来做人情。又作“寄花献佛”。多用在应酬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故事典故]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忍不住就说:“你家需要我帮忙吗?”献花人说:“佛啊,我不敢欺骗您,我家里是很穷没错,就连这束花都是我去借来的,可是,这是我一片诚心,所以,请您一定要收下。”释迦牟尼十分感动,便让镇上所有的穷人都摆脱了贫穷,从此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佛教借花献佛的意思 佛家的供养,除了香之外,其次就属花了,两者全称“香花供养”。现代汉语中,“香花”成为一个名词,有人误以为“香花供养”就是拿“香的花”来供养佛菩萨。其实,在佛经中,“香”是“香”,“花”是“花”,“香花供养”是指两种供养形式。 曼陀罗与莲花 佛家认为,花是各种善行积累而形成的庄严佛果的象征,花即“精华”之意。佛典《大日经疏》有一段相当美妙的叙述:“花是从慈悲中生出来的,是净心的种子在大悲的胎藏中,经过万种善行开敷出庄严的佛菩提树,因此叫做花。”还有佛典说,在佛家六波罗蜜中,花对应于忍辱波罗蜜,因为花有柔软的品德,可以使人心缓和平静。《华严经探玄记》一书更详细阐明了花有十种意义: 1、微妙义,代表佛陀行德离于粗恶之相。 2、开敷义,表德行开敷荣茂,自性开觉之故。 3、端正义,表行持,德相具足之故。 4、芬馥义,表妙德之香普熏,利益自他之故。 5、适悦义,表殊胜妙德,喜乐欢喜无厌足故。 6、巧成义,表所修众德之相善巧成就之故。 7、光净义,表断除诸障极清净之故。 8、庄饰义,表了悟因地庄严本性之故。 9、引果义,表出生之因,生起佛果之故。 10、不染义,表处世随顺众生,而不染如莲华故。 花所具有的这些美好品德,使其在佛教修持中有了重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佛家典籍中,“花”字常常写做“华”,二字通假。 佛家经典中,常常描写到佛国世界散花如雨的祥瑞景象。比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到处充满五颜六色的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从这些莲花中生出来的,而且是“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美妙的曼陀罗花昼夜不停地从天而降。正因为如此,极乐世界才成为信众衷心向往的地方,愿意来世生到那里。佛说法时,也常常有“天雨宝华”的祥瑞,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大众各持无数香华、宝幢、幡盖供养”。 曼陀罗花和莲花被佛家视为最珍贵的两种花。曼陀罗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上,高四五尺,花叶为卵形。夏天开花,紫白相间,有漏斗形的合瓣花冠,边缘四裂。《本草》记载: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曼陀罗花有微毒,医学上可用来止咳。按世俗眼光看,这种花并不名贵,但佛家却格外重视它,称此花为“适意”。曼陀罗花在印度被当做天界的花。所谓“天华名也,中国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红”,“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 比较起来,莲花更为人们所熟悉,人们都知道它出污泥而不染,在一种高洁的品格,同时,美丽却不娇艳。或许正是这种品性,与佛家的宗旨相合,因而受到信众的格外青睐。宋代周敦颐作的《爱莲说》是人们熟悉的。其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表明莲花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华民族喜爱的一种花,这与佛教影响很有关系。 据《陀罗尼集经》载,所供养之花木有柳枝、柏叶、竹枝、杂花、果枝等。另于《苏悉地羯啰经》卷上供养花品举出“榓”与“常盘木”两种供养物。其中,榓因极似青莲花,而常盘木常年青绿,故两者常被当做供花使用。但是,臭花、刺树所生之花,苦辛味花、木槿花或无名之花等,则不得做花供。佛家还有“散花”的礼仪,指仪式中在佛前散花。置榓花与纸制的莲瓣于花笼中,一边咏诵经咒,一边行走(或绕佛),一边散花。如唐代高僧善导的《法事赞》及法照的《五会法事赞》等皆载有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