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人物性格分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宰相之一。他在宋神宗手下两度为相,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变法运动,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对促进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安石于北宋天禧五年出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扬州做签书判官。每天除了处理公务,就是埋头看书,常常一读便是大半夜,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伏案睡上一会。
后来,王安石当了常州知府,他仍然每日手不释卷,苦苦研究书中的各种问题。因为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书中,所以他平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让人觉得很难接近。到常州很长时间,好多人还没见他笑过。有一天,王安石大宴宾客,为了让宾主尽兴,王安石手下办事的人还去请来了歌妓助兴。
歌妓们在宴会上演唱调笑,把气氛搞得十分活跃,连平时总是眉头紧锁的王安石也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在座的人都知道王安石难得一笑,因此不由得喜出望外。宴会结束后,王安石手下的人便把歌妓们召到一起,对她们说:“你们居然能让太守开颜大笑,实在是不容易,应该好好奖励。”说罢,便给了这些歌妓很重的奖赏。
但是也有深知王安石脾气的人,断定知府大人决不会轻易被声色所动,在宴会上忽然大笑必然另有原因,于是便找了一个机会与王安石谈到此事,王安石听后大吃一惊,说道:“我在宴席上思考书中的问题,突然想出了答案,心中高兴,因而不禁大笑,这与歌妓有什么关系?”王安石手下的人听到这一番话后,十分后悔白白给了歌妓们一份厚赏。
王安石书读得多,文章也写得很好。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写文章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使文章有独特的见解和风采。如果他发现自己的文章与别人的文章有雷同的地方,他一定要推倒重写,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时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叫刘贡父的文人去拜访王安石,不巧王安石正在吃饭。刘贡父便被仆人引到书房等候。刘贡父一个人坐在书房,很是无聊,便随手拿起王安石写的一篇论兵的文章翻看起来。不料这一翻倒看出了兴趣。王安石的文章见解新颖独特,论说很有气势,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刘贡父边读边暗暗赞叹,恨不得马上就去见王安石,好好夸赞一番这篇字字珠玑的妙文。但他转念一想又改变了主意。作为王安石的好友,他知道王安石作文力求新意,极其厌恶自己的文章落入窠臼,如发觉文章与别人的雷同,必定要大加修改直至重写,心想今日既然有此机会,不如跟王安石开个玩笑,于是他再从头将文稿浏览了一番,暗暗记住了文稿的大致内容,然后悄悄离开书房,踱到了另外的房间。
王安石吃完饭后,急忙将刘贡父请到了书房。主客寒喧了一阵,因为都是文人,话题便渐渐扯到了文章上。王安石问刘贡父最近又有什么新作问世。刘贡父便顺口答道:“无甚新作,只是写了篇《兵论》,还没定稿。”王安石一听来了兴趣:“喔,你也写了《兵论》,文中有何高见?”刘贡父抬起头,假装出认真思考的模样,然后便将刚才记下来的王安石文稿的主要内容复述了一遍。
王安石万万没有想到刘贡父已经偷偷看过自己的文稿,见刘贡父所说的文章内容与自己所写的不谋而合,内心十分懊丧,急性子的他一气之下便抓起桌上自己的那篇文稿,不由分说便撕扯起来。刘贡父见状,知道玩笑开大了,赶紧起身阻拦,可是为时已晚,文稿早被王安石三下两下撕成了碎片。
于是,他既遗憾又有点不安地对王安石说:“相爷怎么撕起文稿来了呢?其实,我刚刚跟相爷说自己写了《兵论》是开玩笑的。我不过是在相爷吃饭时偷偷看了相爷的文稿。贡父刚才所述,其实是在背诵相爷文中的内容。要说写文章,相爷的识见和文采,贡父怎么赶得上……”刘贡父还想说下去表达自己的歉疚之情,却被转怒为喜的王安石挥挥手打断了,他笑着说:“要是这样,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稿子撕碎,但文章的内容全记在我的脑子里,等下我再重抄一遍就是。”
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今江苏镇江)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
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王安石虽然因推行新法而受到了不少人的指责,但他为政清廉,自律甚严,却是连他的政敌也不能不承认的。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大量土地颗粒无收,饥民们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为生。自然,这又给守旧派提供了一个攻击新法的口实,他们在宋神宗面前大说王安石的坏话,说只要把王安石去掉,天就会下雨。宋神宗一听,又动摇了。这一天,他派人去召王安石,准备听听他还有什么高见,却不料等了很长时间,王安石才姗姗而来。见一向守时的王安石对自己的召见如此不当回事,神宗心里很不高兴。
王安石似乎也察觉到了神宗的不悦,一见面便向神宗请罪:“陛下怒微臣迟来之罪。臣因为早饭熟得太慢,吃饭吃得太晚,所以来迟了。”
“好好的,饭怎么会这么难熟呢?”神宗虽是从不下庖厨的人,但也知道烧饭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所以对王安石的话很觉得诧异。
“说来羞愧,臣今日烧饭用的是新方法,所以烧了半天也烧不好。”
“喔,你用了什么新方法?”
“臣在炉膛里加一把火,随即又往锅里添上一勺水,本以为饭会烧得快一些,却不料……”
“哈哈……”宋神宗听到这儿,忍不住笑了起来,原先因王安石迟到而产生的不快也跑到了九霄云外,“你的这种新方法,怎么能把饭烧熟呢?”
王安石眨了眨眼睛说:“倒要请教陛下,为什么这样烧饭便烧不熟呢?”
“这还不简单,饭是用火烧的,火慢慢地将锅里的水烧干,饭也就熟了。你每加一把火便又往锅里添水,这火不是白加了?饭还怎能烧得熟呢?”宋神宗虽然从没烧过饭,讲起来却是头头是道。
王安石见他说得摇头晃脑,知道他已入了自己的圈套,便赶紧接了上去:“是啊,办任何事的道理其实都跟烧饭一样。我们要煮‘富国强兵’这锅饭,变法就是烧饭的火。‘青苗法’是一把火,‘市易法’又是一把火,只有这样一把接一把地加火,饭才会烧熟。可现在,‘青苗法’‘市易法’还有许多新法刚刚推行不久,便有人以各种借口要求取消,这就好比在新加的火上浇上了一勺水。这样,‘富国强兵’的饭怎么能煮得熟呢?”
说到这儿,王安石想起守旧派三番五次地以天灾来攻击新法的行径,不由得又激动起来:“有人不断地以天灾为由要求取消变法,这是毫无道理的。天灾什么朝代没有呢?就连夏禹商汤那样的盛世也有旱灾发生。天灾不足畏,可怕的倒是人祸。只要我们不听信谣言,坚持把新法的火烧下去,‘富国强兵’的饭总有一天会烧熟!”
实行新法的前景在王安石眼里无疑是美好而又灿烂的。可惜,自信、要强的王安石低估了守旧派的力量。在守旧派的合力围攻下,王安石实行变法最大的靠山宋神宗最后不得不作出妥协,变法终于失败。王安石也暗淡地结束了自己的宰相生涯。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