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安礼之谜中国历史伟人排名背后的请安与跪安差异大解析
1、请安
请安最初源自明代军礼,见诸《大明会典》。此时全国各指挥使司与卫所都普遍实行此礼,称为“屈一膝”。清代中,八旗及明遗绿营仍保留了这一旧习。在当时,兵士面对上级官员应行跪礼,但由于身着盔甲,只能屈一膝或半膝。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不穿盔甲也保持屈一膷姿势,并将其与叩首、打恭并列,以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涵。此外,这种行为在八旗家庭以及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向长辈、平辈中的幼者向长者,以及奴仆向主人至亲友之间相见时,也被广泛实践,因此又被称作“请安”。然而,在衙门或公共场所,无论是旗人还是汉人,都必须采用打恭礼,不得以请安形式进行。
男子执行请安的姿势:首先须端正姿态,如同“立正”;然后迈左腿前进,同时扶持左手于右膝边,而右手则垂下。接着右腿完全蹲下,然后略停片刻;眼睛要平视,不允许低头扬眉或歪头;双肩保持平衡,不可弯腰,使两腿间距适度且自然,不得后退踢动。
女子则模仿男子相同姿势,但动作幅度较小,其双手扶持左膝而非仅仅垂下。
2、跪安
"跪安"作为一种朝廷内的特殊礼节主要在皇宫和宗室家庭中实施。当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之外的人员,这通常是一次私密性质的交流,与日常朝会不同,因此这些官员并不需要像在正式场合那样叩头。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由太监登记召见信息,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到某个特定日期和时间。在皇帝早餐前(即天未亮),桌上已经摆好绿色签章。一旦饭后分发这些签章,便开始召见仪式。如果某些人员与军机大臣同时被召唤,那么太监们就会退出房间。负责接待官员的是内奏事处的一位太监副食,他会引导官员进入暖阁门口,然后掀开帘幕让他们进入,而自己则退至殿外。
这位官员认真地说:“我(某人)谨慎地请求陛下的圣体。”然后进行跪拜并起立,然后缓步前往皇帝面前,在一个厚实红边白心毡垫上呈递奏折。一旦奏完毕,当皇帝说:“你可以离开了。”便由这个官员起身再次施行敬畏之举,并转身离开。如果在奏折期间有表达谢恩的话,则就在原地轻轻叩一下表示感谢。而如果说话不当,就摘去帽子,用头触地表达悔意。在每日晨昏定省及面对皇太后的场合,入门必需行跪拜出门也是如此。
对于那些需要启禀主上的事情,如从太监向皇帝、太后、嫔妃等提出问题,或是在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对长辈或奴仆对主人展示尊敬,都必须通过跪拜来表现这种尊重和顺服。
执行跪拜时,与执行请安一样要求端正站立但只需迈出左脚。但是,在真正进行跳动之前,要确保全脚都在地面上,一旦完成跳舞动作,就迅速恢复原来的站直姿态。这整个连续性的活动应该既均匀又流畅,没有急促也没有拖沓。此外,还有一些规则类似于接受请安,如不要弯腰低头,保持肩部平稳以及腰板笔直无倾斜。此外,对于清代以下阶层包括公主格格福严明品级命妇(除了汉族品级命妇),她们穿着朝服吉服参与各种正式仪式,有自己的肃静、一蹲、三叩九颠等特定的仪式规矩。(肃静意味着一次性完整站立; 一蹲一次降坐,一次升起; 三蹲当然就是三次降坐三次升起)
对于穿戴朝服戴冠者的鞠躬方式,与男性相同。而那些披戴吉服的人,如果晚清时代不用吉服冠或者使用钿子装饰,他们在完成身体降低之后不会采取任何鞠躬行动,只是用右手扶住两侧翅羽装饰。此外,“肃”字的一个关键点是先维持端正站立状态慢慢滑落到最底部再逐渐回升回到原有的挺拔状态,是要求保持胸背挺直无弯曲也不低沉两个肩部平稳且腰杆笔直而非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