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诸葛亮背后的权谋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的中国历史地图详细版

在同一年的冬天,蜀汉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抵抗,诸葛亮出兵建威,最终取得了胜利,并被授予丞相职位。

然而,这些北伐行动中,李严等人并未参与,他们对此可能有所不满。李严在这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在一次信件中,他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这样的语句招募孟达,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地位持有坚定态度。

尽管如此,在这些重大行动中,诸葛亮没有让李严参与,这必然会引起他的不满。他除了通过信件表达不满,还采取另一种方式回击诸葛亮排挤他的举动。在一次给诸葛亮的信件中,他建议:“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种言辞既可能是真诚之意,也可能是嘲讽之词。无论如何,这样的行为显然挑衅了诸葛亮,而后者明白李严绝不会带来好处,因此拒绝了这个提议:

我本东方下士,被误用于先帝,现在位极人臣,有百亿禄赐。如果能斩敌归来,与刘备共享荣耀,即使十次失败也值得接受,更何况九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然而,这番话似乎前后矛盾:一方面说自己心满意足于目前的地位,一方面却提出接受九锡、称王的要求。这份矛盾性质强烈,不符合他谨慎谦恭形象,而更接近于自傲和漠视刘禅态度。

陈寿评价他说:“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认为:“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在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发起三路攻击蜀汉时,由于准备不足,大败而归。随后第四次北伐即将展开,此时再次请求李严率军北上汉中的请求遭到了拒绝。此时的情况发展到了一种新的阶段:

去年臣欲西征,以求平主督江州事。当初司马懿等开府辟召,我知道平君鄙情,要趁机逼迫我取利,所以就表奏司马懿等开府辟召的事,让他们想办法解决我的问题。我知道平君的心思,只是想要利用这个机会谋取私利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要你去督江州事,那么我们就可以共同处理一些事情,同时也能够显示我们的能力和成就。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因此,当面临曹魏势力强大的压力时,与李严这样的长期僵持并不合适。而且两个人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排斥,但对于维护蜀汉政权生存则是一致意见上的。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两人关系恶化。

随着时间推移,在建兴十年的某个时候,当出现了一场暴风雨之后,使得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困难起来。在那段时间里,因为暴风雨造成道路封闭,加剧了粮食运输的问题。而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该事件缺乏充分证据,因此很难做出准确解释。不过从逻辑上讲,如果这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它非常容易被识破,而且它会直接把自己的错误放在对方手里,那样做完全是不理智的,无疑是在给自己设下陷阱,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以及失误记录。此外,如果这只是简单的一场小错误,它几乎不会对他的政治生涯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这是一个复杂的情节的话,它仍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样做会向整个社会展示出他的愚蠢,以及他愿意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冒险甚至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这一切都意味着他犯下的错误已经超出了常规范围,是不可饶恕的失误之一步迈入深渊。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么多公文全都是捉弄人的玩笑或者巧合性的笔误,而每一个字眼每一步动作都会被仔细观察,每句话都会被详细分析,每个决定都会受到审查。这是一个充满猜忌的地方,其中的人物之间总是保持着紧张关系,对彼此怀疑,对未来感到不安。

最终,因故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了其政治生命末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从丞相到平民的大倒台。一旦这一事件结束,就再也没有人或力量能够威胁到荆楚集团的地位,并且有一天,即便皇帝也不例外,他也成为唯一掌握最大实权的人。在整个政权内部,无论是在政治决策还是军事指挥方面,都独树一帜成为第一人。但这背后的故事,却隐藏着更多关于忠诚、权力的秘密,以及人们如何为了控制命运而不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