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背后的女相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在那寒冷的冬日,蜀汉第二次北伐的失败令诸葛亮深感忧虑。然而,在建兴七年的第三次北伐中,尽管再次未能取得重大成就,但诸葛亮终于成功地占领了魏国的武都和阴平两个郡。这一胜利使后主刘禅下令恢复诸葛亮丞相之职。
然而,这些北伐行动中,却始终缺少李严等人,他们作为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对此无疑是持有强烈意见的。李严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曹魏降将孟达,以示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的地位不忘。
不过,蜀汉三次北伐中,没有一次让李严参与其中,这无疑让他感到十分不满。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与诸葛亮之间关系紧张。李严甚至提出“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一建议既可能是出于真心,也可能是出于嘲讽。
面对这些挑衅,诸葛亮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上当:“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然而,他随后提出的关于受九锡、称王的问题,又显得有些前后矛盾,与他之前表现出的谨慎谦恭风格相悖。这反映了他的个性和思想: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但却流露出了自傲的心态,即使是在拒绝时也难以掩饰。
建兴八年(230),曹真发动三路攻蜀,而蜀军被迫退守。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决定进行第四次北伐,并要求李严率军北上汉中受其节度。但是,由于粮食短缺,这场战役最终也未能取得成功。在这之后的一系列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权力斗争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戏剧性的结果:
李严试图以司马懿开府辟召为借口向诸葛亮逼取利益。
诸葛亮妥协,将江州都督一职给予李严,同时任命他为典管事。
建兴九年(231)春,再次进行第四次北伐,但由于连续暴雨天气导致粮运困难,一度引起了一场高潮迭起的情景:李严指挥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去前线以朝廷名义召回撤退的部队,然后又假装吃惊地说“军粮饶足,不知何以便归”。但最终,他因为这一错误,被贬为平民。
从历史资料来看,这些事件对于理解两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地位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不过,无论如何,从逻辑上讲,以一个像李严这样的人物犯下的低级错误,以及这种圈套设计上的疏忽,都显得过于荒唐且不可思议。这一系列事件最终标志着蜀汉政权内部再没有其他能够威胁到荆楚集团地位的人或势力存在,而只有一个人——诸葛孔明——掌握着所有实权,为整个政权提供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