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诸葛亮背信弃义篡权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隐匿其间

在那寒冷的冬季,蜀汉第二次北伐开始,尽管军粮耗尽,我们还是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建兴七年(229),第三次北伐爆发,我任命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带领军队抵抗,我们出兵建威,他退兵,我们占领了两郡。在此之后,后主下令恢复我的丞相职位。但是,这几次北伐中,我始终没有看到李严等人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出现。我相信,他们对此一定有所不满。

李严在我北伐期间,并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了原蜀汉降将、曹魏的上庸守将孟达。在一次信件中,他用这样的语句招降孟达:“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从这可以看出,他一直以来对于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地位,是时刻不忘,也是时刻以此为己任。但是在蜀汉前后的三次北伐中,我都没有让他参与其中,这无疑让他非常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的信号外,还以另一种方式展开了对我的长期排挤行为的反击。

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就像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但又很难说清楚他的意图是否真心实意。不管怎样,我很清楚李严这一举动绝不会有好结果,因此我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上这个当: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现在讨贼还未成功,而国家正处于繁荣之际,与诸子并升,只要不是十个生命可承担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些小事!《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不过,这句话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在前面我说“吾本东方下士”、“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似乎已经心满意足,但随后话锋却急转直下,说到被封王,那就是那个时代人臣所能达到的巅峰。而回绝了一切可能怀有居心的建议后,在结尾又偏偏来上了一个“虽十命可受,更况于九邪”,这话与我历来被说的谨慎谦恭形象产生了矛盾。

这样的话出自卑鄙篡权者之口,与他历来被说成谨慎谦恭风格是不符的,但我认为这才是他的个性和思想真实写照。他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但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他自傲乃至于漠视刘备的情绪。陈寿对他的评语,有几句是相当准确的:

亮之素志,为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些话,一说出了诸葛亮生平抱负,即使进取也想达到龙骧虎视的地步,再退一步也想控制整个边疆;二说出了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表现出他当世独尊,不愿做第二人的态度,其一生都是围绕着这些句话展开。

建兴八年(230),魏大将军曹真三路攻蜀,我拒敌,然后准备第二年进行第四次北伐。这回我再次要求李严率军去汉中受节度。我知道李严鄙视情感,所以只好表明自己的子丰督江州,以取悦于时,而非真正考虑他的意见。此时,“司马懿等开府辟召”的消息传来,便成了逼迫我的借口,而实际上这是为了得到同等待遇,因为即便如此,也不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

然而,此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允许我们这样做。而且,如果按照常理来说,对于维持政权存续这一根本点上的分歧应该不存在。但由于面临强大的曹魏压力,与李严僵持下去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最终做出了妥协,将江州交由李严管理,同时继续负责其家族的事务,并改名为平字。这是一个含义较大的名字,它意味着行事有序、能够安定乱局,这正符合当前形势需要。

经过一系列事件,最终确定了我们的关系:尽管曾经存在一些紧张,但是我们依然保持了一致。在建立稳固基础之前,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因此,在所有事情发生之后,当他们试图指控或利用我们的过去错误作为攻击手段时,我们必须坚定立场,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或背叛行为。如果有人试图使用历史上的错误作为武器,那么我们必须用更强大的力量予以回击,让他们明白过去只是过去,不会影响现在或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