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解读古人云脑后有反骨者中国历史口诀最全揭秘其真相

伸手摸自己的后脑勺,有的人能够触及一个明显的凸起。这块突起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关于“反骨”的说法却让人心生疑虑。传言中,脑后平坦的人多是顺从者,而那些拥有“反骨”之人的后脑勺则被认为隐藏着反叛的心思,这种说法不可靠。而在《三国演义》中,这种说法得到了极大的放大,诸葛亮通过观察魏延的“反骨”以及其他事项来判断魏延并非忠诚之人,从而始终对他抱有怀疑。历史证明,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确实进行了兵变,最终遭到了诸葛亮生前安排的大将马岱所杀。这段故事深入人心,因为诸葛亮智慧过人,他的理论自然不乏道理;而魏延的一反又被证实,其结果就是许多人担忧,“反骨”似乎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头顶上。

不仅如此,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里,“反骨”成为了识别一个人品格和社会地位的标志之一。小说中的角色经常会根据对方是否具有“犹大的反骨”这一特征来判断其性格和可信度。因此,对于那些拥有突出后脑勺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自己是否真正缺乏忠诚?未来在工作或升迁时,“反骨”又会不会成为障碍?甚至在社交互动中,我们是否应该对没有平滑后的个人持有戒备?

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反骨”,这不过是指枕部颅骨结构的一个差异罢了。大多数人的枕状颅骨相对平坦,从外观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是,有些人的枕状颅bone异常突出,从侧面观察起来尤为明显,这些个体就被视为长有“反骨”。由此可见,那所谓的“反骨”,其实只是一种比较发达的枕状颅bone表现。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由于其特殊性,被错误地与精神层面的特质联系起来,这是不科学的。此外,在古代相术领域也有关于人物分析方法,如头部大小与智力、情绪等方面有关联的情报,但许多这样的理论往往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色彩。“一根草、一片叶子,都能推断出整个山川。”这种以小喻大、以表象替代本质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像‘’reflexive bone’’(即现代医学上的脉络结)那样荒谬的情形。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比如贝多芬和达尔文,他们都有较为突出的后脑勺,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展现出了卓越且忠于真理的事业。我国开国元帅彭德怀也是如此,他那并不平滑的地形也曾让毛主席拿来讨论过。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家。

简单来说,brain後頭顯著凹陷,只是指顎狀顱較為發達,与個人對於某種原則或價值觀念上的堅持無直接關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應該相信這樣說法;朋友間是否能建立深厚友誼,並不是由於後腦頭皮是否平整來決定。在求職時候進行面試或者晉升時期,“reflexive bone”的存在同样不足為憂。而公司招聘人才時,更應避免過分重視這點,以德才兼備的人才為重。